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肥胖症的那些事:重新定义与科学诊断

  • 76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肥胖症的那些事:重新定义与科学诊断封面图

肥胖症的那些事:重新定义与科学诊断

晚上下班回家,见家人围着饭桌,你夹一口热气腾腾的饭菜,忽然有人开玩笑:“你最近是不是又圆了点?”这样的小插曲,其实不少人经历过。肥胖这个词,在生活里似乎总是被轻描淡写,更像一个外表标签。而在医学的视角下,肥胖症远比多几斤肉复杂得多。

01 肥胖症是什么?

很多人觉得体重高就是肥胖症,但真实情况没这么简单。肥胖症,其实是全身多个系统“走神”后的结果。这不是短期大吃几顿造成的变化,而是一种长期的、常常与代谢紊乱相关的慢性健康问题。很多患者在初期并没有特别明显的不适,只是偶尔觉得有点累,或者发现腰带需要放松一格。这些小信号往往容易被忽视。
提示: 肥胖症=脂肪过剩+多因素过程+代谢失调→可能会影响身体多个部位

02 肥胖症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肥胖症定义为:异常或过多的脂肪积聚,对健康构成风险。它不是单纯的体重数值增加,而是脂肪分布和数量的过度,并且危害到身体正常功能。有趣的是,即便两个人体重一样,脂肪分布不同,对健康的影响也不一样。例如,有些人肚子突出但四肢纤细,这种“苹果型”身形危险性较高。
标准 内容解释
超重 BMI在24~27.9之间
肥胖 BMI≥28(中国成人标准)

03 如何判断肥胖症?

专业诊断主要依赖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BMI=体重(kg)/身高²(m²),这是目前全球广泛采用的筛查工具。不过BMI并不能反映出脂肪具体分布位置。有些人的肌肉较多,实际并非真正肥胖。另外,腰围和腰臀比也同样有参考意义。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女性超过85厘米,说明腹部脂肪可能已超标。
小技巧: 用皮尺简单测量腰围+BMI,能帮助大致判断是否属于肥胖症范畴。
曾经遇到过一位42岁的男性,身高1.72米,体重88公斤,自己觉得“不就是胖点吗”。按BMI计算已经属于肥胖,腰围也接近100厘米。后来体检发现脂肪肝,这个例子提示大家:数字背后,往往隐藏着健康风险。

04 肥胖症分哪几种?

肥胖症其实有不同类型。按照原因和表现,可以大致归为两大类:

一、单纯性肥胖

多数见于儿童和青壮年,与饮食丰富、缺乏运动关系密切。通常除了体重增加,没有其他明显异常。

二、病理性肥胖

因内分泌(如甲状腺功能减退)、遗传代谢性疾病或药物等因素造成。这类患者有时还伴有激素异常等表现。

举个例子:一名13岁的女孩,身高增长缓慢同时体重急剧上升,检查发现是甲状腺功能减退所致。这种情况就属于病理性肥胖,需要针对基础病因进行治疗。

05 肥胖会带来哪些健康风险?

有人觉得只是“肉多”,但医学研究发现,肥胖实际上让全身多处“交通要道”出现堵塞(此处比喻1)。比如,脂肪细胞分泌的炎症分子可能扰乱胰岛素功能,导致糖尿病。腹部脂肪过多,让心脏负担加重,血压升高,是高血压和心血管病的高风险因素。
关联疾病 科学机制 客观影响
2型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增加 血糖控制难度大,易并发并症
高血压、冠心病 动脉硬化进程加快 心脑血管意外风险升高
脂肪肝 肝内脂肪沉积,炎症损害 可能向肝纤维化进展
睡眠呼吸暂停 咽部脂肪压迫 夜间憋气、晨起头痛
关节损伤 体重增加导致压力扩大 膝关节、下肢负担加重
提醒: 专家指出,肥胖相关并发症十分普遍(Bluher, 2019, Diabetes Metab J)。

06 为什么会得肥胖症?

肥胖背后是多因素“合谋”的过程。医学界研究认为,决定性影响主要有几大类:
  • 1. 饮食结构: 热量高、脂肪多、含糖饮料多的膳食让能量过剩;喜欢吃夜宵也会增加储能。
  • 2. 运动减少: 每天久坐不动(如长时间开车、玩电脑),导致消耗减少,脂肪堆积。
  • 3. 遗传因素: 部分肥胖和遗传有关。研究发现,父母肥胖,子女出现肥胖的概率会更高(Locke, 2015, Nature)。
  • 4. 年龄变化: 年纪增长后基础代谢下降,能量消耗变慢,容易发胖。
  • 5. 内分泌变化或慢性疾病: 甲状腺、性腺、肾上腺等激素失衡,或因某些慢病和药物所致。
曾有一位55岁的女士,退休后运动明显减少,饮食没收敛,半年体重增加近10公斤。这个例子说明生活方式的改变对肥胖影响很大。

07 早期诊断和日常健康建议

简单来讲,肥胖越早被识别出来,健康影响越轻微。大多数人在体重逐年上升时并不会警觉,直到出现体检异常或明显不适才去医院。其实,科学检测和健康干预可以提前介入,把风险降到最低。
建议: 40岁以后建议每2年做一次体重、腰围、血脂、血糖等常规检查。出现呼吸憋气、持续困倦、血压升高、睡觉打鼾等信号,可以提前咨询专业医生。
日常可实行的正向方法主要包括:
  • 新鲜蔬果 膳食纤维 :丰富的纤维帮助调整代谢。建议每天坚持2-3种搭配,主食可选全谷物。
  • 适量鱼类 & 瘦肉 优质蛋白 :鱼类和鸡胸肉有利于控制热量同时补充营养。
  • 酸奶(低糖) 肠道调节 :有益菌平衡肠道环境,每天一小杯。
  • 分餐制 控制摄入 :慢慢吃、细嚼慢咽,有助于减少不自觉的暴饮暴食。
  • 户外活动 能量消耗 :快步走、游泳、跳舞等,每周3次,每次30分钟以上,效果更明显。
友情提醒: 选择口碑好、医疗资质正规的医院或专科体重管理门诊,能获得更科学的个体化干预建议。
说起来,肥胖症不是单纯的外形变化,更是健康状态的综合反映。如果对体重、腰围有担忧,不妨养成定期监测习惯。饮食多样、动一动、适时体检,这几点做到了,很多潜在风险其实并不难预防。和家人朋友分享这些知识,也许下次开玩笑时,我们能多一分理解,少一分误解。

参考文献

  • Bluher, M. (2019). Obesity: global epidemiology and pathogenesis.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 15(5), 288-298.
  • Locke, A. E., et al. (2015). Genetic studies of body mass index yield new insights for obesity biology. Nature, 518(7538), 197–206.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Obesity: preventing and managing the global epidemic. 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 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894,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