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从陷入危机到生命重生的全景导览
01 失血性休克:身体突然"拉警报"
下班路上,看到广播提到一起车祸,有人因为出血过多出现了所谓的"休克"。很多人其实对"失血性休克"这个名词没什么概念,听起来有些遥远。可实际上,它可能会突然出现在意外、事故或某些疾病之后。如果血液大量流失,心脏就像一台没油的发动机,哪怕再努力也灌不进足够的养分到身体各处,这时候,人的生命会进入一个危险的临界点。
简单说,失血性休克就是大出血导致心脏无法正常把血液泵送到全身,器官得不到氧气和营养,逐步进入严重危机。如果没有及时抢救,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内情况可能迅速恶化。
小贴士:健康成年人一次性失去体内血液总量20%以上(大约1000-1200毫升),就可能触发失血性休克。这时候,立即补液、止血都是关键。
02 失血性休克都可能因为什么?
- 严重外伤: 比如车祸、工地跌落,或者家庭活动中意外割伤。张先生,35岁,工地作业时不慎被钢筋割伤大腿动脉,几分钟内出血量大得惊人,很快就失去了意识。这提醒我们,生活中的突发状况不可小看。
- 大手术过程中的血管损伤: 有些复杂手术,尤其是肝脏、脾脏等部位,容易因为操作时损伤大血管而快速失血。
- 消化道大出血: 比如老年人消化性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有时表面看不出伤口,消化道内部却可能在短时间内失去大量血液。
- 妇科等内出血: 年轻女性因宫外孕破裂,或者某些妇科疾病,隐藏性出血也能导致休克发生。
小知识:数据显示,交通事故和跌落伤依然是失血性休克最常见的原因(Kauvar, D.S., Wade, C.E., 2005)。
03 身体的求救信号:失血性休克的早期与进展症状
早期(轻微、偶尔)
- 偶尔感到头晕或有点站不稳
- 皮肤发凉,脸色看起来有些苍白
- 手脚略微出汗
- 心跳比平时快一点
- 偶有口渴感或嘴唇干
进展期(持续、严重)
- 持续的意识模糊、答非所问
- 心跳急促(每分钟120次及以上)
- 明显低血压(测量发现收缩压低于90 mmHg)
- 呼吸急促、气短
- 皮肤触感冰凉且出冷汗
04 抢救和治疗:争分夺秒的生命修复
- 第一步:快速补液 立即静脉输液,补充生理盐水或更复杂的平衡液体,帮助恢复循环容量。
- 第二步:迅速止血 明确出血点就地加压包扎,无条件下用手直接压紧大出血区域,必要时使用止血带(需严格限制时间以防组织坏死)。
- 第三步:输血与纠正酸中毒 大量失血时必须及时输全血或红细胞悬液,同时纠正因休克引发的酸碱平衡紊乱。
- 第四步:外科手术止血 若保守止血不成功,需要尽快进行相关外科手术排查和处理出血来源。
急救措施 | 操作重点 |
---|---|
补液 | 静脉快速输入,维持血容量 |
止血 | 加压包扎、止血带(必要时) |
输血 | 如生命体征难以恢复,优先全血或红细胞 |
手术干预 | 针对内出血、无法止住的出血源 |
别拖延:有症状就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自己绝不能只靠休息等自动恢复,争取每分钟都很重要!
05 如何预防失血性休克?
- 奶制品+提高血管弹性和修复能力,建议每天喝一杯牛奶或酸奶,帮身体补充蛋白质和钙,有助于组织恢复。
- 绿叶蔬菜+富含维生素K,支持凝血机制,推荐午餐或晚餐都有一份菠菜、生菜或芥蓝,最好用水煮方式,锁住更多营养。
- 红肉+摄入优质血红素铁,预防贫血,每周2-3次选用瘦牛肉或猪肉,炖煮口感更鲜美,有利于铁的吸收。
- 定期体检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2年查一次血常规、消化道和心血管健康,能及早发现出血风险疾病。
- 安全意识生活中使用刀具、机械要留心防护,驾车佩戴安全带、有高空作业及时做防护,正确应对意外风险。
- 及时就医一旦发生大量出血、伤口难以止血、或出现本文前述的症状,不要拖延等拖到难以抢救。
06 经历休克之后怎么恢复?
失血性休克抢救成功后,身体状态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修复和调养。器官受损可能会有一段反应期,比如轻微的肾功能暂时异常,或是体力大幅下降。胡女士,47岁,曾因子宫内出血休克住院,成功脱险后,前两周都觉得力气不够、注意力涣散。医护团队安排她逐步恢复饮食,每天增加活动量,心理上也给予支持,帮助她顺利重返生活。
- 补充丰富的优质蛋白质,让机体修复更快,比如瘦肉、鸡蛋、鱼、豆腐。
- 每日保证1500毫升以上的淡水,帮助循环代谢恢复。
- 家人关注患者情绪,安慰和陪伴有益康复。
- 慢慢增加步行,每天多走100-200米,提升体能,不宜急于求成。
- 遵医嘱定期复查心肾功能和血常规。
🔗 主要参考文献
- Kauvar, D. S., Wade, C. E. (2005). The epidemiology and modern management of 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 A review. *Critical Care Medicine*, 33(12), S384-S394. https://doi.org/10.1097/01.CCM.0000186914.64629.7C
- Gruen, R. L., Brohi, K., Schreiber, M., Balogh, Z. J., Pitt, V., Narayan, M., ... & Cairns, C. J. (2012). Haemorrhagic shock: Resuscitation and transfusion. *The Lancet*, 380(9856), 1099-1108.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2)61356-0
- Cap, A. P., Hunt, B. J. (2015). Acute traumatic coagulopathy. *Current Opinion in Critical Care*, 21(6), 549-555. https://doi.org/10.1097/MCC.000000000000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