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了解乳腺癌,守护健康新知

  • 112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了解乳腺癌,守护健康新知封面图

了解乳腺癌,守护健康新知

01 什么是乳腺癌及其影响?

朋友圈里,总能见到有人在分享关于乳腺健康的话题。不少女性会在洗澡或换衣服时发现乳房的一些细微变化,但往往没太在意。其实,乳腺癌就是这样一种最容易被忽略的“异常细胞生长”——它是女性全球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几乎每个人身边都可能有相关病例。👩‍⚕️

简单来说,乳腺癌指的是乳腺组织中的细胞不受控制地生长,逐渐形成局部肿块。若不及时管理,这些异常细胞可通过血液、淋巴系统扩散,对身体其他部位造成威胁。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大约有230万名女性被诊断为乳腺癌,它对身体、心理和家庭的影响都不可忽略。不过,大部分早期乳腺癌如果被及时发现,仍有很好的治愈希望。

02 乳腺癌的典型症状有哪些?

  • 1. 乳房肿块或增厚(持续且变大) :比如洗澡或穿内衣时不小心摸到坚硬、不消退的结节。传统观念认为有疼痛才需要担心,其实很多乳腺癌肿块是无痛的。
  • 2. 乳房或乳头改变 :包括乳房大小、形状有明显变化,局部凹陷、“橘皮样”皮肤,或乳头扁平内陷。比如原本平滑的皮肤出现局部松软凹坑,就要重视。
  • 3. 不明原因乳头分泌物 :如果发现乳头溢出血液样或偏黄的液体,尤其是单侧发生时,需要及时就医。
  • 4. 腋下肿块 :乳腺癌细胞可能首先转移到腋下淋巴结,因此突然摸到质地坚硬、不易推动的小结节时要小心。

有位66岁的女性朋友在一次常规体检中发现乳腺结节,后续被确诊为乳腺癌。术后短期住院,采用了靶向药物治疗,身体逐步恢复。这也提醒我们:经常自检和定期复查,能帮助及时发现异常信号。

03 乳腺癌的致病机制解析

乳腺癌不是“突然降临”,它和多种机理有关。最主要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 年龄增长:大多数乳腺癌患者在40岁后发病,随着年龄的增加风险升高(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
  • 激素影响:雌激素和孕激素等女性激素水平长期异常,比如绝经后激素治疗、初潮较早、停经晚、生育较少,都会让乳腺细胞长时间处于活跃状态,增加出错几率。
  • 遗传及家族史:BRCA1/BRCA2等基因的遗传性突变,会让某部分女性的乳腺细胞原本就容易出现异常。家里有乳腺癌或卵巢癌患者,属于高风险人群,但实际上绝大部分乳腺癌患者并无家族史(WHO, 2024)。
  • 生活方式因素:如体重超标、饮酒、长时间缺乏运动等。身体脂肪过多会让雌激素水平异常升高,同样可能使乳腺细胞异常增生。
  • 环境和辐射暴露:年轻时接受过胸部放射治疗、长期暴露于有害环境,也会对乳腺组织带来损伤。

这些机理交织,最终导致乳腺组织细胞的基因损伤和异常生长,形成不可控的“肿块”。不过,乳腺癌的发生具有多因素叠加的特点,部分患者并无任何可识别风险,这就需要我们综合看待,不必过于焦虑。

04 乳腺癌的检查与诊断流程

一旦乳房发现不明肿块、不正常分泌物或形态改变,建议及时前往正规医院专科就诊。现代乳腺癌诊断讲究“阶梯式排查”:

  1. 医生问诊体检:先详细了解病史,包括肿块发现时间/变化、是否有家族史等,并进行乳房、腋下的视诊和触诊。
  2. 影像学检查:常用乳腺超声、钼靶X线(乳腺钼靶) 或磁共振(MRI),帮助评估乳腺结构和是否有可疑病灶。超声对年轻女性、乳腺致密者尤其重要
  3. 病理活检:通过针吸或切除部分组织送检,获得确定性诊断。这一步是唯一可以完全确认乳腺癌的手段。
  4. 辅助检查:如血液肿瘤标志物、全身CT等,用于了解有无转移,为后续治疗制定方案。

癌症类型、分期、激素受体和基因特征等相关判断,都会基于这些工具来综合评估。只有明确诊断,后续医疗决策才能准确、安全。

05 乳腺癌的治疗方案与预期效果

治疗乳腺癌的手段非常丰富,方案由病情分期、类型等综合制定,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疗药物治疗,以及现代医学研发的靶向治疗。通常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时,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五年生存率可高达90%左右(Siegel RL et al., 2023)。

  • 手术切除:视病变范围,医生会建议局部切除(保乳手术)还是全乳房切除(乳房切除术),同时评估腋下淋巴结。
  • 放射治疗:用来消灭术后可能残留的异常细胞,减少复发风险。
  • 药物治疗:包括激素治疗(若为激素受体阳性)、化疗(破坏快速生长的癌细胞)、靶向治疗(特殊基因型患者,如HER2阳性)等。其中靶向药物的一大特色,是专门针对癌细胞的特定通路,副作用相对较小(参考病例66岁女性手术后接受的就是靶向治疗)。

总的来说,不同分期和类型的乳腺癌治疗组合差异较大,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定制。很多女性完成规范治疗后,能顺利回归工作和日常生活。不过,部分治疗可能会引起乏力、脱发、潮热等副反应,但绝大多数症状在治疗结束后会逐渐缓解。

06 日常生活中如何降低乳腺癌风险?

其实,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有益乳腺,还给全身都带来好处。这里有几条简单、易实践的建议——🌱

  • 新鲜蔬菜水果 + 含丰富维生素C和天然抗氧化物,有助于维持细胞健康。食用建议:每天尽量保证三餐蔬果搭配,彩色越丰富越好(如西蓝花、胡萝卜、樱桃番茄)。(Bao PP, Shu XO et al., 2012)
  • 全谷物粗粮 + 富含膳食纤维,帮助肠道代谢,多项研究显示有助于降低乳腺癌风险。建议一日主食三分之一用糙米、燕麦、杂粮等代替精白米面。
  • 高钙低脂奶制品 + 补充钙和优质蛋白,有助于调节女性激素平衡。推荐每天1杯低脂牛奶或酸奶,选择无糖即可。
  • 规律运动 + 每周3-5次中等强度锻炼,比如快走、游泳、骑单车,帮助脂肪代谢和内分泌健康。
  • 定期自检与体检 + 建议40岁以后每1-2年做一次乳腺影像检查(超声或钼靶),不到40岁也可以一年自检一次,摸一摸、照一照,只需几分钟时间。

当然,遇到乳房持续性肿块或可疑分泌物,一定不要拖延,尽早到专科医院明确诊断。保持日常作息规律,积极面对生活,比起焦虑担心更有益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