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与围术期管理
一次意外跌倒,对于年纪大的人来说,可能带来的就不仅是一点皮外伤。高龄女性王阿姨最近就摔了一跤,之后发现自己站不起身,送医后一查,是股骨转子间骨折。经过医护团队的紧密配合,她顺利接受了手术。在手术过程中,一项常被忽略但其实无比重要的环节——麻醉,成了保障她平安度过难关的关键。很多家属和患者对“麻醉到底有什么用”、“手术期间要注意些什么”这些问题,其实都有不少困惑。下面我们就用生活中的场景,把专业知识讲得明明白白。🌱
01 为什么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离不开麻醉?
一说到麻醉,大家先想到的可能是“不疼”或者“睡一觉”。其实,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病人来说,麻醉不仅仅是让手术过程中不痛,更起到一道安全屏障的作用:
首先,这类骨折多发生在骨质疏松的老年人群里,身体对疼痛和手术刺激的承受能力本就有限。麻醉可以帮助患者避免剧烈疼痛,也减少了因为疼痛引发的血压波动、心脏负担等风险。
除了缓解疼痛,合适的麻醉还能让术中各项检查、操作顺利进行,不仅让患者和医生都更安心,还能降低意外事件发生的概率。
小结一下,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里,麻醉和手术是一对“默契搭档”,从头到尾守护着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02 手术期间,生命体征为什么比什么都重要?
-
1. 心跳和血压,随时波动:
比如,有些年纪大的病人,手术中稍有应激或者出血,血压就起伏不稳。手术时麻醉医生一分钟不停地监测脉搏和血压,就像驾驶员盯着仪表盘一样。🔍
如果忽视这些警告信号,可能会发生昏厥、心律失常等危险。 -
2. 呼吸,不能放松:
全身麻醉时病人会暂时丧失自主呼吸,需要专业人员操作呼吸机。区域麻醉后,仍需关注体位变化、药物作用带来的呼吸抑制。呼吸出现问题,后果很快就会显现。 -
3. 及时发现和处理突发状况:
如年过七旬的女性在术中突发心率过缓,得益于麻醉团队密切监护和快速反应,及时用药圆满处理。这类干预很多时候救人于无形。
简单来讲,生命体征的监测就像给汽车装了报警器,它帮助医生第一时间发现风险,把安全隐患降到最低。
别小看术中监测,它为病人“保驾护航”的能力,往往决定着手术的成败。
03 麻醉有哪些方式?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该怎么选?
对于年纪大的骨折患者来说,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不仅影响手术体验,更影响术后康复。常用的麻醉方式主要有两种,各有优缺点:
- 区域麻醉(如椎管内麻醉): 让病人腿部感觉不到疼痛,但意识清醒,呼吸功能受影响小。但对于某些既往有脊柱问题、凝血障碍的人,并非首选。
- 全身麻醉: 病人全程睡眠状态,完全感觉不到手术过程。适合部分伴有焦虑、耐受痛觉不好的患者。不过,高龄患者全身麻醉增加呼吸、心脏并发症风险,所以术前会严格评估。
最终的麻醉选择要根据病人身体状况、过往疾病和手术需要综合判断。
有疑问时,可以多和麻醉医生沟通,“量体裁衣”更放心。
04 麻醉前有哪些必做的准备和评估?
很多人误以为麻醉就是上台前打一针那么简单,实际上前期准备相当细致。
- 健康状况全面了解: 包括心肺功能、血糖、血压、肝肾功能等(Wang et al., 2020)。
- 过往病史和用药史: 年龄较大的人,常年服药(比如降压药、抗凝药等),需要特别记录,术前有的药要暂停,有的要继续。
- 查过敏史: 比如有的患者以前打过某些药过敏,这次必须避免同类药。
- 体位评估: 老人脊柱有变形或难以平躺,要提前设计麻醉和手术体位。
- 实验室和影像检查: 必做的有血常规、电解质、心电图、胸片等。
术前准备做的细,麻醉和手术才安全。麻醉医生将这些资料一项项梳理,做出最合适的麻醉决策。
05 麻醉管理与术后疼痛控制:如何促进康复?
手术结束了,麻醉的工作还没彻底结束。高质量的术后疼痛管理,让患者少受罪,还能加快恢复速度。
- 多模式镇痛: 多种药物、途径组合,既可以用口服药,也可以用泵输注方式,有时会辅以冷敷物理镇痛。
- 个体化管理: 比如王阿姨年纪大,怕药副作用大,麻醉医生就选择了剂量低、作用时间长的药物组合,让疼痛感降到最低,同时不影响清醒和进食。
- 加强早期活动: 合理镇痛后,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早些下床,减少压疮和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Abou-Setta et al., 2011)。
术后疼痛并不能完全消除,但合理管理后,大多数人可以忍受,并不会影响日常活动。
06 如何科学预防股骨转子间骨折及相关麻醉风险?
说起来,真正想减少摔倒骨折和手术风险,日常的保养更重要。医学研究发现,主动做好预防比事到临头后抢救来的作用更大(Cooper et al., 2011)。可以试试以下几个方面:
-
日常营养:
牛奶 + 提高骨密度、补充蛋白质 + 建议每天一杯温牛奶,搭配早餐或晚餐一起喝。
鸡蛋 + 富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D,有助于强健骨骼 + 每周3~5个,煮熟食用营养损失小。 -
适度运动:
散步、轻体操有助锻炼肌肉和平衡力,减少跌倒几率。一些简单的居家训练,比如站立时踮脚尖、单脚站立,也非常实用。 -
环境安全:
家里地面保持防滑,浴室和走廊加夜灯,不穿易滑的拖鞋,能帮忙规避不少风险。 -
定期体检:
⏰年龄超过65岁,建议每两年查一次骨密度和心血管系统。如果有骨质疏松、糖尿病、心脏病史,更要规律复查。 -
主动沟通:
术前术后对自己用药史、过敏史、慢性病情如实报告医生,这样才能获得最稳妥的个体化管理。
真正的健康防线其实是“提前做”,不是“出了问题才补救”。
参考文献
- Abou-Setta, A.M., Beaupre, L.A., Jones, C.A., et al. (2011). "Pain Management Interventions for Hip Fracture." 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 Cooper, C., Campion, G., & Melton, L.J. (2011). "Hip fractures in the elderly: a world-wide projection." Osteoporosis International, 2(6), 285-289.
- Wang, Z., Zheng, J., Chen, P., et al. (2020).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and Preparation of Elderly Patients for Hip Fracture Surgery." Geriatric Orthopaedic Surgery & Rehabilitation, 11, 2151459320936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