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深入了解结肠癌的风险、症状与治疗

  • 169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深入了解结肠癌的风险、症状与治疗封面图

深入了解结肠癌的风险、症状与治疗

01 什么是结肠癌?对生活有哪些影响 🦠

有些事情往往在日常生活中被我们忽略,比如偶尔的腹部不适,或者突然觉得消化不畅。可正是这些轻微的身体信号,背后可能悄悄隐藏着深层的健康风险。结肠癌,就是这样一个容易被误以为“小毛病”的疾病。

简单来说,结肠癌是指发生在结肠(大肠的一部分)的恶性肿瘤。它常常在没有明显症状时缓慢发展,直到患者出现较为严重的不适才被发现。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数据,结直肠癌每年新发病例近190万,是全球第三大常见癌症类型[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此外,它还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不仅仅是数字可怕,更现实的影响在于,确诊后患者以及家人的生活质量都会受到很大影响。治疗多为长期过程,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也可能受到打击。

对于绝大多数50岁以上的人来说,结肠癌的风险更高。说起来,这个病有点像是身体里的“隐藏的麻烦”,它不会像感冒那么快出现,但一旦显露,带来的影响却很深远。

02 如何早期发现结肠癌? 🔎

许多人在初期阶段并没有强烈的不适感,通常只有一些轻微偶发的症状,很容易被正常生活忽略。比如,偶尔出现腹部胀气或者排便习惯轻微变化,这些在工作压力大或饮食不规律时也可能出现。

随着时间推移,症状会慢慢变得明显:比如持续腹痛、排便习惯明显变更(比如持续的便秘或腹泻)、便便里混有血迹,或者突然莫名其妙体重下降。这里举个实际例子,有位60多岁的退休男性患者,起初只是腹部隐隐不适,自己没有当回事。不料一段时间后发现,排便时总感觉不彻底,后来甚至开始消瘦。最终诊断为晚期结肠癌。这告诉我们,小症状不能掉以轻心。

  • ⚠️ 明显的持续腹痛、腹部胀满,或感觉肠胃老有“不通畅”的感觉的人,需要多加关注。
  • ⚠️ 排便习惯发生持续性变化(如便秘、腹泻交替,或大便变细),尤其是持续超过两周。
  • ⚠️ 大便带血(特别是暗红色),不明原因的持续乏力和体重减轻,都是不可忽视的警示信号。

这些症状混在日常的小问题里,很容易被忽略。如果发现自己或家人有上述持续症状,建议尽快就医咨询,而不是一味依赖自我调节或等待“好转”。

03 为什么会得结肠癌?风险因素有哪些 🧬

其实,结肠癌的形成原因很复杂,可以理解为“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异常的细胞在结肠里增长,慢慢演变成肿瘤。有些人天生就比别人更容易出现这种风险,比如有家族病史的人,或存在某些遗传疾病(例如林奇综合征)的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细胞修复功能变弱,体内某些“看不见的错误”更易积攒下来,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患者都集中在50岁以后。此外,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也是一个大问题——比如加工肉制品吃得太多、蔬菜水果吃得太少、缺乏运动、长期吸烟和饮酒,都和发病密切相关[Vuik et al., 2019]

  • 家里人曾经得过结肠癌,或者有结肠息肉病史的,风险明显增加。
  • 慢性肠道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患者,也要多加小心。
  • 环境因素不能被忽略,包括空气、饮用水的污染,以及受到某些致癌物的长期影响。

科学界统计数据显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把结肠癌概率增加30%~40%,高危人群每年都应该跟医生聊一次身体变化[Bray et al., 2018]

04 检查与确诊:怎么判断自己有没有问题? 🧑‍⚕️

如果怀疑自己出现相关症状,医学诊断是唯一靠谱的办法。常规的大肠镜检查,是筛查结肠癌的“金标准”。通过内镜,医生能直接看到结肠内部有无异常组织,同时取活检进一步分析。

有些人担心大肠镜“太复杂”或“太吓人”,其实现在的检查过程越来越人性化,常配合镇静药物,基本不会有太大不适。除此之外,医生还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 影像学检查: 包括CT、MRI等,用于判断肿瘤是否扩散。
  • 血液及粪便潜血检查: 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有时也能作为辅助参考,但最核心的还是组织活检结果。

比如,现实中有一位60多岁的男性患者,原本只是因为糖尿病足、肝肾功能不全等问题住院,随即通过简易的血常规、尿常规和心电图等检查,提示结肠癌晚期(Ⅳ期)。这种意外发现提醒我们:多项检查联合分析,有时能帮助揪出“潜伏”的肿瘤问题。

诊断结果一旦明确,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实际身体状况制定后续方案。现代临床强调“多学科会诊”,对同时有多种疾病的老人,该模式更加重要。

05 治疗选项:如何根据自身情况科学应对?🩺

目前,结肠癌的治疗手段相当多元,常见的有手术、化疗、放疗,还可能用到靶向和免疫治疗。不过,选择哪种方案,必须结合患者病情、年龄、合并疾病等多种因素。

早期患者通常以手术切除为主,晚期或肿瘤已转移者,则多需化疗、放疗甚至联合新药治疗。每个人的身体“底子”不同,配套的治疗方案也应是“量身定制”。比如上文提到的60多岁晚期患者,他因为合并糖尿病足、肝肾功能不全,治疗时就特别注意用药剂量和监测耐受性。

  • 手术: 适用于早期无远处转移的患者,切除病灶和部分肠道。
  • 化疗和放疗: 用于缩小肿瘤或减缓进展,多在中晚期患者中使用。
  • 多学科评估: 糖尿病、肝肾不全等慢病患者,需专科医生共同参与决策。

经常有人关心:“这样长时间的治疗,生活还能回归正常吗?”其实,许多患者在完成治疗后,通过合理康复训练,能够逐步恢复日常活动。家人陪伴和心理支持在整个治疗期间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06 生活习惯调整与预防建议 🥦

对于身体健康,我们不必焦虑,更不必消极。改变生活方式,才能从源头降低结肠癌风险。其实,从饮食、运动、心理等方面入手,非常接地气,也容易坚持。

  • 多吃新鲜蔬果 🥗: 新鲜蔬菜和水果里有丰富的纤维、维生素与多酚,能帮助促进肠道蠕动,减少异常细胞生长。每天建议至少有一半是深色蔬菜和新鲜水果,可以掺杂在早餐沙拉、午饭和晚餐中轮流换着吃。
  • 摄入足量全谷物 🥣: 全麦面包、燕麦、糙米等主食品种多样,含有丰富的可溶和不可溶性膳食纤维。早餐一碗燕麦粥、午餐尝试糙米饭,可以帮助调节肠道菌群。
  • 适量饮水、定期运动 🚶‍♂️: 水分有助于肠道废物排出,成年人建议每天饮水1500ml~2000ml。简单散步、瑜伽或骑车,每周累计150分钟,都是不错的健康习惯。
  • 保持乐观情绪和良好作息 🕰️: 压力大会影响免疫力,不妨偶尔给自己放个小假,规律作息,也有助于消化和肠道功能恢复。

有结肠癌家族史的人,40岁以后建议定期进行结直肠癌筛查。普通人群50岁以后,每2年做一次肠镜检查比较合适。遇到身体不适,不要犹豫,及时找专业医生咨询,这比自己“硬扛”要安全得多。

其实,健康管理并不难,关键在于持续和积极地调整日常“生活的小细节”。一次两次的努力可能看不出什么,可慢慢形成习惯,内脏会悄悄给你“回报”。

07 简单总结与贴心建议 🤝

说到健康,结肠癌并不可怕,真正需要我们“上点心”的,是那些日常中容易被忽略的小症状,以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论年龄几何,都可以通过科学饮食、适度锻炼、定期检查,让风险降到最低。

如果自己或者家里有人出现了腹部不适、体重异常下降、排便习惯持续变化这些情况,请勇敢面对,及时寻医。健康从认识自己身体开始,知识和行动,缺一不可。

分享这些知识给家人和朋友,也许能帮更多人早发现、更安心。希望每个人都能拥有一个活力自信的生活,不被“结肠癌”这个不速之客困扰。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Colorectal cancer.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olorectal-cancer
  2. Vuik, F. E. R., Nieuwenburg, S. A. V., Bardou, M., Lansdorp-Vogelaar, I., Dinis-Ribeiro, M., & Spaander, M. C. W., et al. (2019). Increasing incidence of colorectal cancer in young adults in Europe over the last 25 years. Gut, 68(10), 1820-1826.
  3. Bray, F., Ferlay, J., Soerjomataram, I., Siegel, R. L., Torre, L. A., Jemal, A. (2018).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8: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68(6), 394-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