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识别与应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实用指南 🩺

  • 77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识别与应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实用指南 🩺封面图

识别与应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实用指南 🩺

01 什么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在我们身边,有些健康变化可能一开始并不引人注意。比如,你可能发现脖子某个地方轻微肿胀,或者偶尔有些莫名的疲倦。这时候,大多数人会选择先观察几天。不过,有一种情况需要我们多留点心思:那就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简称DLBCL。

DLBCL是一种增殖很快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主要源自B淋巴细胞(负责免疫防御的“卫士细胞”)。它既可以发生在淋巴结内(比如脖子、腋下、腹股沟),也可能在脾脏、肝脏等部位出现。不像有的肿瘤生长缓慢,DLBCL往往进展比较快。
相关文献提到,这类淋巴瘤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提升,大约一半患者年纪超过60岁,而且女性和男性都可能遇到(Armand P.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A practical overview", Blood Journal, 2022)。

简单来讲,如果发现身体某处无明显外因的肿块,或近期明显变得没精神,最好及时关注,不要拖延。

02 DLBCL有哪些明显的症状?🔍

身体和健康的变化,最初也许只是一阵轻微的不舒服。但DLBCL真正发作时,多半会出现比较明显的信号,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淋巴结持续肿大:脖子、腋下、腹股沟等部位摸到硬块,而且一段时间不消退。
  • 夜间盗汗:经常半夜出汗,衣服、床单会湿透,即使不是夏天。
  • 体重明显下降:不是主动节食,体重一个月内掉了5公斤以上。
  • 频繁发热:没有感冒迹象,却经常莫名发烧。
  • 持久乏力:总感觉没劲儿,哪怕休息后也很难缓解。

举个现实中的例子:有位71岁的女性农民,原本身体健康,最近一个月出现声音嘶哑,后续检查时发现喉部肿物,进一步确诊为DLBCL,并且已经出现了颈部淋巴结转移。
这说明,哪怕以为是“上火”或小症状,只要不见好转,最好到医院详细检查。

03 为什么会得DLBCL?——几个关键原因 🧬

很多朋友关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到底是怎么引起的?”其实,这其中的机制比较复杂,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因素——
  1. 基因变异:像DLBCL这样的肿瘤,大多数是因为遗传物质出了问题。一些基因出现突变,导致B细胞异常增殖,无法正确凋亡(Dalla-Favera, R. "Genetic pathways in DLBCL", 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2016)。
  2. 免疫紊乱:免疫系统就像守门员,一旦出现漏洞,比如长期免疫低下、自身免疫病,肿瘤风险就会上升。
  3. 环境和生活方式:长期吸烟、化学品暴露、放射线等外界刺激,也容易引发细胞异常。年龄增长也是一大风险,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会明显升高。
  4. 既往疾病史:过去有免疫性疾病、感染(如EB病毒)、或曾接受某些抗癌治疗的患者,发生DLBCL的概率更高。
客观来讲,以上某种因素单独存在时风险也未必很高,但一旦叠加,多因素影响下就要格外小心。

04 DLBCL怎么确诊?——常见流程与检查

想要确诊DLBCL,医生并不会凭感觉下结论,而是通过一整套系统的检查。通常包括这几步:
  1. 详细体检:医生会摸查各种淋巴结区域,同时关注全身各类可疑肿块。
  2. 淋巴结活检:这是诊断的“金标准”,通过微创或手术取出少量肿大淋巴结组织,做显微镜和分子病理分析。
  3. 血液检查:包括全血细胞计数、肝肾功能、生化等,可以间接反应病情。
  4. 影像学检查:CT或PET-CT,主要用于评估肿瘤大小、位置和是否有转移。
  5. 分子和基因分型:部分病例需要进一步分析B细胞的分子特征,有助于后续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Gascoyne, RD. "Molecular subtyping and outcome prediction in DLBCL", Nature Reviews Cancer, 2018)。
通常来说,上述几项都做完后,医生才能基本确定病情,并对DLBCL的类型和分期做出准确判断。去正规医院肿瘤科接受这些流程,是目前最靠谱的选择。

05 DLBCL的治疗选择 💊

面对DLBCL,很多人最关心“能治好吗?”其实,DLBCL相较部分慢性肿瘤,更易实现临床治愈。现在的主流做法是多学科结合,个体化治疗,主要方式如下:
  • 化疗+靶向药物:最广泛应用的是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和三种常用化疗药物)。部分老年或体质差患者,医生可能选择更温和的R-miniCHOP方案,减少副作用。例如前文提到的那位71岁女性患者,因多种疾病并存,医生就推荐了R-miniCHOP治疗。
  • 进阶疗法:对于复发或抗药的病例,还有CAR-T细胞免疫疗法、自体干细胞移植、双特异性抗体等新方案逐步应用(Schuster, SJ. "CAR T-Cell Therapy in Lymphoma",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9)。
  • 综合支持治疗:针对患者的具体用药副作用,比如恶心、骨髓抑制等,采用止吐、提高免疫以及护胃等辅助措施。
治疗方案具体如何选择,需要根据年龄、分期、身体状况由专业肿瘤团队商榷决定。

06 DLBCL患者的日常管理建议 🍀

治疗期间,生活质量很重要。其实,日常管理并没有太多“条条框框”,实践下来最有效的,是这些具体做法:
  • 均衡饮食:主食、蛋白、蔬菜和水果,种类丰富搭配。米饭、瘦肉、豆制品、牛奶,每天合理摄入能量,有助于身体抵抗化疗带来的不适。
    推荐举例:新鲜菠菜 (富含叶酸和铁,促进造血),适量清蒸或凉拌,口感清爽且营养稳定。
  • 规律作息:保证每天7-8小时高质量睡眠,避免通宵。免疫系统修复和抗病功能都需要规律睡眠支持。
  • 适度运动:每天20-30分钟慢走或轻度伸展操即可,不强调强度,重点是维持血液循环和关节灵活。
  • 心理支持:遇到情绪低落和压力大时,主动与家人沟通或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如果觉得难以启齿,也可以加入病友互助群,聊聊各自的感受。
  • 及时监测病情变化:如出现持续发热、无法控制的恶心呕吐、剧烈腹泻,应及时告知主诊医生。
实际上,最好的办法是和医护团队保持沟通,比如调整用药剂量、个性化营养建议等,配合专科随访。有疑问时别憋着,及时反馈是健康管理的重要环节。

07 有哪些正面的饮食和预防建议?🥗

说到预防,重在平时积累,没必要紧张。关键在于以正面的健康习惯作为基础:
  • 多样化食物组合:每天保证3种以上蔬菜,2种水果。比如西蓝花 (富含植物化合物,增强免疫力)可以隔天清炒一次,橙子有维C,每天一只。
  • 鱼类和豆制品 (优质蛋白,修复组织),推荐每周2-3次带鱼或豆腐汤,有助于体力恢复。
  • 喝水充足:每日至少1500ml,清晨或上午喝淡茶,下午补充白开水。
  • 体力适度活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步行。
  • 主动进行定期体检:40岁后建议每2年查淋巴系统,选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除了饮食外,平时保持心态平和,比如读书、听音乐、和朋友聊天,都是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 Armand, P. (2022).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A practical overview. Blood Journal, 140(19), 1993–2000. https://doi.org/10.1182/blood.2022016613
  • Dalla-Favera, R. (2016). Genetic pathways in DLBCL. 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13(9), 573-586. https://doi.org/10.1038/nrclinonc.2016.83
  • Gascoyne, R. D., & Rosenwald, A. (2018). Molecular subtyping and outcome prediction in DLBCL. Nature Reviews Cancer, 18(8), 471-472. https://doi.org/10.1038/s41568-018-0041-y
  • Schuster, S. J., et al. (2019). CAR T-Cell Therapy in Lymphoma.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0, 45–56. https://doi.org/10.1056/NEJMoa1804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