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主动脉夹层:心血管系统的隐秘杀手及其预防与治疗

  • 72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主动脉夹层:心血管系统的隐秘杀手及其预防与治疗封面图

主动脉夹层:心血管系统的隐秘杀手

01 主动脉夹层是什么?

如果说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那么主动脉就像是主干道,负责把心脏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主动脉夹层,其实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道路塌陷”——主动脉内膜出现撕裂,血液钻进主动脉壁夹层,让“主干道”岌岌可危。

这不是谁都会遇到的小麻烦,而是实实在在的险情。一旦夹层扩大或破裂,短时间内对生命造成严重威胁。早期往往悄无声息,等到信号明显时,抢救窗口已经很短。主动脉夹层和突发心梗一样,需要人们提高认识。

💡 Tip: 主动脉内膜撕裂后,血液会“误入歧途”,这不是简单的血管堵住,而是血管自身出现了分层。

02 早期信号与典型症状

主动脉夹层在早期可能几乎没有症状,或者仅有轻度不适。比如:

  • 偶尔感到背部、胸口隐约刺痛
  • 短暂心慌,容易累
  • 有时候会有小段呼吸不顺,但很快缓解

不过,如果夹层进一步扩展,强烈症状会突然出现,包括:

  • 剧烈、撕裂样胸背痛,常在短时间达到高峰
  • 持续头晕、出冷汗
  • 呼吸困难,甚至突然晕倒
案例一: 张先生,52岁,一直以为自己只是背部肌肉拉伤,直到某天清晨突然胸口巨痛,短短十几分钟就出现昏厥。医院检查发现已是典型主动脉夹层。
🔔 别把反复、剧烈的胸背疼误当成感冒或者拉伤,尤其是40岁以上、高血压或者家里有人得过类似心血管疾病,更要小心。

03 为什么会发生主动脉夹层?

风险因素 机理说明 生活案例
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好比让水管内部压力增高,更容易引发主动脉壁损伤和撕裂。 李阿姨,68岁,服药不规律,高压常年在160mmHg以上。
动脉硬化 动脉壁逐渐变硬变脆,弹性差,遇到骤然升压时容易被撕开。 工作应酬多,经常油腻饮食,血脂偏高,定期体检发现血管有硬化迹象。
家族史/先天性疾病 遗传因素使主动脉壁本身就比常人薄弱,更容易受损。 小王,29岁,父亲40多岁得过主动脉夹层,自己也被查出有马凡综合征(结缔组织异常)。

还有一部分主动脉夹层发生在外伤、妊娠或极度情绪激动时,不过这些毕竟是小概率。

🔬 研究发现: 高血压患者发生主动脉夹层的风险比常人高2~5倍(Nienaber, C. A., & Clough, R. E., The Lancet, 2015)。

04 如何确诊主动脉夹层?

一旦有强烈怀疑,不能耽误,及时查清才能“修补主干道”。主要检查方法有:

  • CT血管造影: 几乎是首选检查,短时间内判断是否夹层、夹层范围与位置。
  • MRI: 更适合对比复杂血管走向或肾功能不全患者,但时间略长。
  • 胸部X光: 有时提示主动脉增宽,但敏感性有限。
如果突发严重胸背疼、晕倒,尽快到设有心血管急诊、具备CT设备的医院。

重要提醒: 单靠症状无法判断是不是夹层,影像学确认最关键。

05 治疗方案有哪些?

主动脉夹层治疗分为药物和手术两大类,具体如何选要看夹层位置和严重程度。

夹层分型 常用治疗方案
升主动脉(A型) 紧急心外手术,移植人工血管,必要时更换心脏瓣膜;手术前后控制血压。
降主动脉(B型) 早期以降压药和监护为主,夹层稳定后可能考虑介入植入血管支架。

对于少部分年龄较大或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也可以选择药物控制病情,延缓进展。

案例二: 王女士,60岁,诊断为B型夹层,通过药物控制血压和定期复查,夹层多年未恶化。
🩺 没有一种治疗适用于所有人,每个人最终方案都需由心血管专科团队定制。

06 日常如何预防主动脉夹层?

其实,大部分主动脉夹层是“养出来”的。日常管理对高危人群尤其重要。比起紧张兮兮地担忧,不如好好行动起来:

  • 多吃富含钾元素的食物 (如香蕉、菠菜、土豆) 帮助平稳血压,建议每天保证蔬果摄入,饭后来根香蕉效果不错。
  • 适量蛋白质 (如深海鱼、鸡蛋) 维持血管弹性,每周2-3次换着吃。
  • 全谷杂粮 (燕麦、玉米、小米) 帮助调节血脂,早餐换成燕麦粥是好选择。
🍎 简单来说,日常饮食多样一些,清淡为主,不必刻意限制种类,保持平衡最重要。
  • 定时测量血压血脂,有需要随时咨询医生,不要自己乱加药。
  • 建议40岁以上或心血管家族史人群,每两年做一次大型体检,有症状随时就医。
  • 避免情绪过激、劳累过度,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当锻炼。
案例三: 刘先生,45岁,父亲有主动脉疾病病史。重视饮食均衡、每天快步走半小时,定期体检,连续多年结果良好。

07 主要文献参考

  • Nienaber, C. A., & Clough, R. E. (2015). Management of acute aortic dissection. The Lancet, 385(9970), 800-811.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4)61005-9
  • Erbel, R., Aboyans, V., Boileau, C., et al. (2014). 2014 ESC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ortic diseases. European Heart Journal, 35(41), 2873-2926. https://doi.org/10.1093/eurheartj/ehu281
  • Hagan, P. G., Nienaber, C. A., Isselbacher, E. M., et al. (2000). The International Registry of Acute Aortic Dissection (IRAD): New insights into an old disease. JAMA, 283(7), 897-903. https://doi.org/10.1001/jama.283.7.897
📚 这些文献均为国际权威期刊发布,可以在PubMed或Google Scholar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