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全麻在产科:安全的背后,隐藏的风险与防控措施

  • 16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全麻在产科:安全的背后,隐藏的风险与防控措施封面图

全麻在产科:安全的背后,隐藏的风险与防控措施

01 什么是全身麻醉?产科手术为什么会用到?

在医院分娩,有人选择顺产,有人因为特殊情况需要剖宫产。剖宫产时,不少人第一反应是“麻药打了看不见、听不见”,其实这就是全身麻醉(简称全麻)的作用。

简单来讲,全麻指的是让产妇在手术时完全失去意识和感觉,它的常见应用包括紧急剖宫产、胎盘早剥大出血抢救、某些合并重大疾病的分娩等。当腰麻(下半身麻醉)不适合时,全麻往往就成了备选方案。

Tips:全麻让全身都“睡着”了,不只是局部止痛。多数产妇用不上,但特殊情况时却很重要。

以赵女士(34岁,急性羊水栓塞)为例,医生紧急选择全麻,保证手术顺利进行,这个举措让她转危为安。从这里就能感受到全麻的不可替代性,但也正因为其“全身性”,背后的风险值得每个人了解。

02 全麻在产科都可能带来哪些风险?

  • 1. 气道管理风险
    产妇怀孕期间体重增加,气道变窄,全麻时插管容易受阻,如果急救经验不足,有发生缺氧、吸入误吸的危机。
  • 2. 产妇心脏负担增大
    全麻药物使心跳、血压波动,某些产妇会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尤其是原本有心脏基础病的人,要格外小心。
  • 3. 麻醉药物对胎儿的影响
    药物会影响胎儿,尤其在紧急剖宫产中,婴儿出生一刻,可能会出现呼吸抑制,需要新生儿医生及时处理。
  • 4. 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局麻
    比如喉痉挛、肺部感染、恶心呕吐。有一位29岁的产妇,术后持续胸闷咳嗽,检查发现是轻度吸入性肺炎,经干预顺利康复—这个过程让产妇和家属认识到并发症不可掉以轻心。
⚠️ 别小看全麻的“副作用”——它虽然带来短暂的无痛体验,但各种急性并发症、甚至罕见的生命危险,一直是产科麻醉团队防范的重点。(参考:Dyer, R.A. et al., 2018,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03 哪些因素影响全麻的安全性?

因素类别 具体内容 举例说明
母体健康 高血压、肥胖、糖尿病等疾病 35岁孕妇合并妊娠高血压,全麻后血压不稳
胎儿状况 胎儿发育迟缓、早产、胎盘早剥 胎儿需快速娩出,麻药对新生儿有沉醉效应
手术紧急程度 紧急剖宫产时间紧迫 急诊全麻插管,操作环节压力大
器械与团队经验 设备老旧、麻醉师经验有限 技术欠缺时风险明显提升

医学文献发现,产妇本身的疾病和胎儿状况加重了全麻的难度(引用:Kinsella, S.M. et al., 2020, Anaesthesia),设备和团队专业度也会影响结局。考虑这些因素,才能理解为什么对麻醉安全如此重视。

04 为什么麻醉前评估必须要做?

麻醉前评估,是指医生在麻醉前对产妇全身情况、各项指标、用药史甚至心理状态都详细问诊、检查。

绝大多数产妇觉得这只是“例行检查”,实际上,这一步是避免意外的关键。评估中发现高风险因素,比如合并甲状腺疾病,医生会相应调整麻醉方案,及时请相关专科联动。

专业建议:

  • 有慢性疾病的孕妇,孕前最好就做麻醉评估,怀孕期间发生新病变也要提前报告医生。
  • 有麻醉药物过敏史、抽烟喝酒或用药史的,记得如实告知。
  • 术前几天饮食、药物是否需要调整,也全部在这一步确认。

📋 这个环节像“安全闸门”,不是走过场,医生的每个提问都和最终手术安全相关。(参考:Apfelbaum, J.L. et al., 2012, Anesthesiology)

05 降低全麻风险有哪些实用做法?

产妇自己能做什么?

  • 保持健康体重,孕期均衡饮食 🥗
  • 及时参加产检,出现不适及时沟通
  • 正视焦虑和恐惧,适当放松为主

医生团队怎么把风险降到最低?

  • 术前严格评估风险(病史、体检、检查)
  • 选择最快捷安全的麻醉方式,必要时采用局麻/腰麻
  • 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护,随时备选急救设备
🌟 家属要给予陪伴和信任,这时候,好心态其实也很重要。让信息在医生、病人和家属间流通,不遗漏重要细节,是最有效的“安全网”。
食物推荐作用建议方式
富含蛋白的瘦肉、豆制品 增强体力,帮助术后恢复 产前适量摄入,手术当日遵医嘱禁食
新鲜蔬菜水果 维生素补充,防止贫血 孕期每日摄入多种蔬菜水果
杂粮和奶制品 促进肠胃蠕动,维持微量元素平衡 均衡搭配、不过量

医学小贴士:临近手术时一定要听麻醉师安排饮食,不少产妇术前因为“没吃饭”忐忑,术中反而更安全。

06 产科全麻的未来,还有哪些希望?

医学技术进步让全麻的安全性逐步提升,比如新一代短效麻药让宝宝清醒得更快、可视化插管设备显著减少插管意外。团队分工越来越细,不同岗位快捷联动,有效预防了突发问题。

专家提出,未来的趋势包括智能化风险监测、远程麻醉指导、药物筛选更精准(Dos Santos, L.M. et al., 202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stetric Anesthesia)。这些技术最终都会“落地”到妈妈和宝宝身上,带来真正的好处。

📈 麻醉科和产科的深度配合,是产妇安全的重要保障。科技的进步,还会源源不断带来更多“安全工具箱”。

写在最后

说到底,产科全麻并不神秘,也不应该被污染恐惧色彩。妈妈们只要如实配合评估,有问题坦率沟通,医生团队科学决策,绝大部分风险都是可以防控的。对家属和产妇来说,科学的知识常常比额外的焦虑更有力量。

偶尔,全麻像一把钥匙,让产妇闯过难关。只要我们真正了解它、用好它,它就不会变成问题的源头。希望每位产妇都能从科学信息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定心丸,也把这些实用的内容留给有需要的朋友或者家人。

参考文献(APA格式)

  1. Dyer, R. A., Butwick, A. J., Carvalho, B., & Hofmeyr, R. J. (2018).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obstetric anaesthesia.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120(3), 451-454.
  2. Kinsella, S. M., McShane, P. M., & Watson, M. (2020). Obstetric anaesthesia: Risk factors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aesthesia, 75(S1), e25-e32.
  3. Apfelbaum, J. L., Connis, R. T., Nickinovich, D. G., & Pasternak, L. R. (2012).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Preoperative Fasting and the Use of Pharmacologic Agents to Reduce the Risk of Pulmonary Aspiration. Anesthesiology, 116(3), 522-538.
  4. Dos Santos, L. M., Miyamoto, S., & Júnior, J. (2021). Current trends and challenges in obstetric anesthes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stetric Anesthesia, 47, 102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