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高热:了解、反应与抢救的全指南
01 什么是恶性高热?
有时候,手术室里的安静会被突然的慌乱打破。病人明明刚刚还安然躺着,几分钟之内却体温飞升、呼吸急促,这就可能遇上了恶性高热的“突袭”。简单来说,恶性高热(Malignant Hyperthermia,MH),是一种和麻醉或特定药物有关的急性反应。它会让身体像发动机突然“超速”一样,出现体温骤升、肌肉僵硬等反应。如果没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会很危险。
恶性高热的出现并不常见,但对手术人群来说,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很有必要。正如钥匙和锁的关系,只有了解疾病的“开关”,才能第一时间把握主动,走出危险地带。
小TIPS:虽然名字听上去吓人,但有经验的医生都知道,关键是识别和快速反应,绝大部分患者都能安全脱险。
02 恶性高热的病因及易感人群
主要病因或诱因 | 易感人群举例 | 生活场景说明 |
---|---|---|
遗传因素 (如RYR1、CACNA1S基因变异) | 有家族史者 如同一家庭多人因麻醉发生异常 | 26岁的李先生在手术中突发高热,后来才发现他的姑父幼年时也有类似情况。 |
麻醉剂诱发 (如挥发性吸入麻醉剂、琥珀胆碱等) | 需全麻手术者 尤其是骨科、外科手术患者 | 有个8岁孩子在阑尾切除手术时对麻醉产生了异常反应。 |
性别差异 (男略多于女) | 青年男性偏高 | 统计显示,青少年和年轻男性风险略高。 |
要留心:不是每个人都会遇大麻烦,但有家族史、准备要全麻的朋友,手术前最好和医生聊聊是否需要做敏感性筛查。
03 恶性高热的临床表现
- 早期表现(轻微、偶尔出现,容易被忽视): ✅麻醉过程中,呼吸二氧化碳浓度轻度升高(如呼吸稍表急促);
✅偶见全身肌肉不自主收缩或“抽动”,但动作不大;
✅体温略有上升,但多数在37-38.5℃之间,和普通发热区分度低。 - 明显警示症状(持续、严重): 🚨体温迅速飙升,极短时间内超过40℃;
🚨全身肌肉僵硬,尤其是面部和四肢无法放松;
🚨心跳加速甚至心律紊乱,患者出现大汗、皮肤潮红等现象。
别忽视:有位17岁高中的男生,在骨折手术中突然高热、肌肉紧绷,这帮助医生立即中断麻醉并紧急处理,最终顺利康复。
04 抢救流程及急救措施
- 第一步:立即中断麻醉药物(包括所有吸入性麻醉剂、肌肉松弛剂等)。
- 第二步:高流量氧气供给,确保通气良好。
- 第三步:快速降温。可用冰袋、物理降温毯,将体温控制在安全区间。
- 第四步:静脉用药(最关键环节)—— 丹曲林钠(dantrolene sodium)为专门解毒药物。按体重计算给予,直至症状明显缓解。
- 第五步:密切监测心脏及电解质异常,及时纠正。
- 第六步:加强监护,有条件时转ICU持续观察。
⚠️ 小结:恶性高热救治的黄金时间很短,团队协作极为重要。丹曲林药物是唯一特效治疗方案。家属不用自行准备药物,而是提醒医生关注相关风险。
05 恶性高热的诊断与鉴别
- 诊断流程: 主要依靠综合临床表现判别。必要时进行血液相关检查:肌酸激酶(CK)显著升高,血钾、血酸中毒等指标异常。肌肉活检或遗传检测可作为确诊佐证。
- 需要区分的疾病类型: 如严重感染(如败血症)、热射病、甲状腺危象等。这些疾病高热、循环异常等表现容易混淆。
- 案例剖析: 34岁女性在术后持续高热,初疑感染,经肌肉活检证实为恶性高热。这个例子说明,出现高热并不等于感染,医生还要结合多个线索仔细判断。
这说明:恶性高热的诊断依赖多种证据,有类似症状者应及时提示医疗团队,避免错过关键抢救时机。
06 防范和后续管理建议
防范措施 | 具体建议/做法 |
---|---|
术前风险评估 | 家族中有人在手术时出现过类似异常,建议术前做基因敏感性评估。 |
麻醉方式调整 | 对已知高危人群,选择不相关麻醉药物(非触发剂),效果好且更安全。 |
团队宣教训练 | 增强急救流程演练,确保用药和抢救技能娴熟。 |
术前术后沟通 | 及时向医生报告既往异常反应及家族史,减少遗漏。 |
别忘:如果需要手术,产前、术前体检时疾控信息都建议提前如实告知医护人员,这样更加放心。
术前注重饮食健康
多吃蔬果和高蛋白食物,有助于身体恢复(比如,猕猴桃、鸡蛋、牛奶)。
多吃蔬果和高蛋白食物,有助于身体恢复(比如,猕猴桃、鸡蛋、牛奶)。
休息充足 提高免疫力
规律作息能让身体应激反应更平稳,减少意外发生的概率。
规律作息能让身体应激反应更平稳,减少意外发生的概率。
心理准备支持
心理压力大时,不妨寻求专业咨询,舒缓紧张,帮助术后身体恢复更顺利。
心理压力大时,不妨寻求专业咨询,舒缓紧张,帮助术后身体恢复更顺利。
写在最后
恶性高热虽然离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很远,可对于需要手术的人来说,提前了解它没有坏处。只要术前如实沟通家族史,关键时刻医护团队反应够快,绝大多数患者都能成功渡过难关。其实医学进步让高危变低危,只需要配合专业建议,有问题随时与医生互动,比什么都重要。
💡 小结:健康始于知情,安全源于沟通。掌握一点点专业信息,有时就能变成大大的保护伞。
关键参考文献
- Rosenberg, H., Pollock, N., Schiemann, A., Bulger, T., & Stowell, K. (2015). Malignant hyperthermia: a review. Anesthesia & Analgesia, 121(3), 678-689.
- Hopkins, P. M. (2000). Malignant hyperthermia: advances in clinical management and diagnosis.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85(1), 118-128. doi.org/10.1093/bja/85.1.118
- Litman, R. S., & Rosenberg, H. (2005). Malignant hyperthermia: update on susceptibility testing.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102(4), 1058-1059. ASAHQ.org
📚 引用均可在PubMed或Google Scholar检索,适合进一步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