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安全麻醉:高危患者的评估与管理指南

  • 11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安全麻醉:高危患者的评估与管理指南封面图

安全麻醉:高危患者的评估与管理指南

01 什么是高危患者?

手术室里,总会遇见一些让医护格外小心的病人。他们不是任性的“麻烦制造者”,而是健康状况比常人更复杂的人群:比如心脏不太争气、呼吸系统偶尔“喘不过气”,或者血糖控制不理想。像这样需要格外关注、麻醉风险较高的病人,就是我们说的高危患者。

这些患者有的外表看不出特殊,有的手術前低头时就喘气。实际上,高危患者并不等于不能手术,只是每一步都要更加用心。有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大约20%的重大手术患者属于高危人群(Pearse et al., 2012)。

高危患者类别 主要风险特点
心脏病患者 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梗史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慢阻肺、哮喘、慢性支气管炎
糖尿病患者 血糖波动大、易感染
慢性肾脏病患者 水电解质紊乱、药物代谢异常
高龄或体弱患者 多器官储备低、恢复慢
特殊体质(例如恶性高热倾向等) 对麻醉药物反应异常
😊 小贴士: 年龄超过65岁、合并以上一种慢性病的人群,常被列为“高危”行列。高风险不意味着不能安全手术,关键在于识别和评估。

02 术前评估到底有多重要?

有不少人以为,麻醉就是“打一针睡一觉”,其实对于高危患者来说,术前每一项评估都关乎安全。评估过程有点像汽车年检——不是挑刺,而是提前发现可能出问题的小零件。

以58岁的李阿姨为例,术前问诊时只说偶尔心慌。进一步检查发现她的心脏功能较弱,后来通过调整用药和监测,手术顺利度过。这个案例表明,详细的麻醉前评估可以有效规避隐患,减少意外发生机会。

🛌 提醒: 术前谈话时,有什么“小毛病”都值得和麻醉医生说说,这些细节很关键。

03 常用评估工具与标准流程

评估步骤 简介
ASA分级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
把患者根据基础健康状况分1~6级,为手术风险做初步分层(Owens et al., 1978)。
详细问诊 包括过往疾病、所有药物、过敏史、生活方式。
体格检查 评估心肺功能、气道解剖结构等,发现肉眼能察觉的异常。
实验室检查 包括常规血液、生化、凝血功能、心电图及胸片等,必要时补充超声检查。
特殊功能评估 针对有基础病的患者加做相关检查,如肺功能、心脏彩超。
🔍 知识要点: ASA分级III以上,多数被视为高危患者。术前的每一项检查,都为安全把关。

04 "多学科合作"能解决哪些“麻烦”?

手术风险评估,并不是麻醉医生一个人的“战斗”。临床经验显示,麻醉医师与外科、内科、心脏科等多学科、甚至心理科协作,能够有效控制并发症的发生(Schildmann et al., 2020)。

  • 麻醉医师:制定麻醉方案、监测生命体征。
  • 外科医生:规划手术方式和时长,应对术中突发。
  • 心内/呼吸专科医生:优化慢性病用药,协助管理特殊病例。
  • 护士、康复师:做好围手术期全程护理。

例如,67岁的王叔叔有慢阻肺,术前心肺专家会诊后,调整了吸入药物。协作管理让他顺利渡过了手术。这个例子启发我们,有经验的“团队作战”,常常比单兵作战更安全。

05 高危患者的个性化麻醉怎么做?

真正的安全,靠的是细致“定做”。说起来,制定麻醉方案有点像给病人量身打造一件衣服——每个人都不一样。

  • 心脏病人:采用血流动力学稳定的麻醉药物,实时监测心电,部分患者使用有创血压监测。
  • 呼吸系统疾病:选择对肺功能影响小的麻醉方式,术中加强氧气供应,减少插管时间。
  • 糖尿病:尽量保持血糖平稳,麻醉前后动态监测,有时使用胰岛素泵控制。
  • 肾脏功能差:优先选择肝脏代谢为主的麻药,避免肾脏负担。
  • 高龄体弱:麻醉药物剂量需格外小心调整,避免过量。
🌈 重点: 评估与定制方案一体两面,个性化就是风险管理的核心。

06 实际案例分析

案例1:一位52岁男性,有2型糖尿病,术前血糖波动大。麻醉团队提前调整饮食和药物,手术当天保持血糖稳定,避免低血糖风险。
启示:动态管理血糖,能明显减少术中并发症。
案例2:35岁女性,有哮喘史,术前呼吸评估发现气道轻度反应性。医生选择对支气管刺激小的药物,手术中无气道反应发生。
说明:气道风险评估和正确用药,是预防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关键。
案例3:45岁男性,慢性肾病,手术方案个性化避免肾毒性药物,全程无肾损伤。
从中可以看出:关注基础疾病特点,合理选择药物,可最大程度防范并发症。

07 预防与自我管理建议

  • 健康均衡饮食 🍎
    新鲜水果蔬菜有助于维持代谢平稳,和红肉、深色蔬菜搭配,推荐每日摄入5类以上不同颜色的食物。
  • 规律运动 🚶‍
    适度运动有助于提高心肺储备,40岁以上建议每周快步走3-5次,每次30分钟。
  • 保持血压血糖稳定🩸
    合适的用药、定期自测,能帮助身体始终在“舒适区”,有助于降低突发风险。
  • 主动沟通病情 👩‍⚕️
    每次看诊前,记录下近期身体变化,方便医生结合病史作出判断。
  • 定期体检 🩺
    基础病患者或65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做心电图、胸片和生化三项检查,频率视医生建议调整。
  • 选择正规医疗机构 🏥
    大中型医院通常配备经验丰富的麻醉团队和多学科咨询条件。
温和提醒:每个人身体状况不同,健康方案要听取专业医生建议,切忌“网上自诊”。

文献与参考资料

  1. Pearse, R. M., Harrison, D. A., James, P., et al. (2012).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the high-risk surgical popul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 Crit Care, 16(3):R76.
  2. Owens, W. D., Felts, J. A., & Spitznagel, E. L. (1978). ASA physical status classifications: a study of consistency of ratings. Anesthesiology, 49(4), 239-243.
  3. Schildmann, J., Tan, J., Salloch, S. (2020). Interprofessional collaboration and patient safety in anesthesia: the role of multidisciplinary teams. Curr Opin Anaesthesiol, 33(6), 742-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