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网海沉舟:揭秘网络成瘾及有效矫正方法

  • 113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网海沉舟:揭秘网络成瘾及有效矫正方法封面图

网海沉舟:揭秘网络成瘾及有效矫正方法

地铁里、餐馆里、人群中,很多人习惯低头滑手机。短视频、游戏、社交消息,似乎总能勾住目光,让人不经意间沉迷整个晚上。也许有人会逗趣说“要不是明天要上班,我能刷到天亮”。但笑过之后,咱们真的了解什么是网络成瘾吗?对身体和生活的影响有多大?这其实并不像玩笑那么简单。

01 网络成瘾的真相

网络成瘾不只是“上网时间长”这么简单。它是指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出现明显困扰,甚至失去自控力。心理学上,网络成瘾被归为“行为成瘾”,和购物成瘾、赌博成瘾类似(Young, 1998)。

通常网络成瘾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对上网产生难以控制的冲动,二是即使知道对生活有影响,也很难停下来。背后诱因往往与心理需求和社会环境关系紧密。比如部分青少年在社交压力、现实挫败后,上网找安慰;有的人用在线世界来逃避现实生活的压力。互联网作为一个“大杂烩”,总能随时填补孤独或无聊,但长期依赖最终会让人和真实生活渐行渐远。

💡 小提示:网络成瘾和“单纯爱玩手机”是有本质区别的。一旦影响到健康与功能,才值得警惕。

02 有哪些网络成瘾的表现?

  • 1. 情绪变化:有位16岁的高中男生,每天最期待的就是能赶紧躲到房间打游戏。偶尔错过“每日任务”,会明显焦虑,甚至不耐烦。其实,早期网络成瘾常见表现就是情绪随网络平台“起伏”,轻微时只是偶尔急躁,严重时会明显易怒或沮丧。
  • 2. 社交能力下降:简单来说,有网络成瘾的人常常变得不想面对真实交流,甚至慢慢退缩。比如一个22岁的女生,大学期间因为社交恐惧,渐渐每天大部分时间窝在宿舍刷B站和微博,失去了和同学的联系。
  • 3. 身体健康变化:长时间盯屏幕,睡眠质量下降,眼睛干涩,还有肩颈酸痛。更为严重时,日常生活规律被打乱,甚至引发肥胖和注意力减退。(参考文献:Lam & Peng, 2010)
🔍 如果网络活动明显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并伴有上述一种或多种,最好警觉下。

03 心理因素如何助长网络成瘾?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有人容易网络成瘾,有人却没有?”其实,与个人心理状态密不可分。用表格来看看常见原因:

心理因素对网络成瘾的影响生活案例
焦虑 缓解压力时易依赖网络,形成习惯性逃避。 19岁男大学生为赶作业压力大,常借游戏放松,逐渐脱离现实社交。
孤独感 网络社交使人产生“虚拟归属感”,减少面对现实的动力。 25岁职场新人,加班后只在论坛和微信中找共鸣,逐渐减少与朋友见面。
低自尊 在网络世界获得肯定后,更难回到现实中面对自己的短处。 14岁初中女生现实中被动内向,网络ID下却很自信,成瘾风险大增。
🤔 心理健康的“小漏洞”,往往是网络成瘾的起点。

04 科学的矫正方法,怎么做才有效?

  • 时间管理:给自己划定“上网闹钟”,比如提前设定晚上九点后不再使用非必要应用。研究发现,利用手机自带的时间统计工具,能够帮助成瘾者降低超时频率(Kim et al., 2011)。
  • 提升社交技能:主动安排线下活动,譬如约朋友逛公园、参加运动社团,用实际交流取代虚拟互动。
  • 寻求心理咨询:当自控训练效果不理想,可以考虑专业心理咨询。比如认知行为疗法(CBT)等方法对网络成瘾有一定效果(Du et al., 2010)。
🌱 想减少对网络的依赖,从今天做一件小事开始,也许就是打开新生活的第一步。
预防和矫正网络成瘾的具体建议:
  • 安排生活作息:每日固定作息时间,身体状况更容易恢复。
  • 增加运动:户外散步、打球有助释放压力、改善情绪。
  • 主动寻找正向奖励:学会为自己设立线下的小目标和奖励(比如每条新闻阅读后倒杯水、每达成一次限时下线就奖励一次小零食)。
  • 必要时咨询医生:如果已对生活造成较大困扰,建议选择专业心理门诊寻求帮助。

05 克服网络成瘾的真实故事

案例1:一位28岁的设计师,曾经因为喜欢网游,熬夜、工作出错,甚至跟家人关系恶化。后来尝试每天中午把手机留在公司,和同事一起下楼散步,坚持了两个月,精力明显回升,逐步恢复了自信和社交。
案例2:16岁的高中女生,困扰于刷短视频浪费大量时间。家长陪着她报名羽毛球培训班,线下运动让她重新找到了乐趣,现在网络只用来查学习资料。
案例3:33岁男性销售,因过度网络社交忽略了家庭。妻子带动全家每周组织一次野外徒步,有了规律集体活动后,回归了生活重心。
这几个故事提醒我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替代活动,是走出成瘾困境的关键。

06 重新定义网络的意义

其实,网络本身并不带来伤害,关键是怎么用。面对网络成瘾风险,我们可以主动调整生活方式,比如固定网络使用时段、重拾线下兴趣、重视心理健康。对家长来说,和孩子共同定制家庭规则,不妨把关注点从“控制”转向“陪伴”;对成年人来说,学会设定界限、培养自律,是最实在的改变。

有时候,脱离虚拟世界,和家人朋友实实在在地聊一会天,或许比刷过的10条短视频更让人觉得心安。网络只是生活里的一个“调味包”,主菜还是现实中的人与事。

🌸 日常生活里总会有“上线”和“下线”的切换。适时停一停,反而会发现更多美好。

主要参考文献

  • Young, K. S. (1998).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3), 237-244.
  • Lam, L. T., & Peng, Z. W. (2010). Effect of pathological use of the Internet on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A prospective study. Archives of Pediatrics & Adolescent Medicine, 164(10), 901-906.
  • Kim, Y., Park, J. Y., Kim, S. B., Jung, I. K., Lim, Y. S., & Kim, J. H. (2011). Internet addiction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Journal of Addictive Diseases, 30(4), 287-292.
  • Du, Y. S., Jiang, W., & Vance, A. (2010). Longer term effect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group 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for Internet addiction in adolescent students in Shanghai. Australian &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sychiatry, 44(2), 129-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