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逆转:溺水急救全攻略
01 小心那些不易察觉的溺水信号
夏天池塘边,小孩在水里扑腾,大人转身的几秒钟可能就是危险发生的时刻。溺水并不总是电影里那样拍打尖叫,有时悄无声息:比如有人在水面上突然安静不动,好像只是在歇息。
其实,早期的溺水经常没有咳嗽、呛水的剧烈表现,反而是安静、偶尔轻咳或者努力想扶住什么,这些动作极易被身边的人忽略。
一项(Quan, L., et al., 2010)调查显示,大部分溺水幼儿被发现时没有大声呼救。
Tips: 若在水边发现有人突然“无声失踪”,别犹豫,要马上查看!
02 明显的危险警示——这些症状不可小看
溺水一旦持续,身体很快出现明显告警。举个例子,10岁的乐乐下河游泳,被人救起时面色发青、呼吸很困难,短暂清醒又昏迷过去。
明显的危险信号包括:
- 持续剧烈咳嗽或咳泡沫
- 嘴唇和指甲床变紫或发青
- 呼吸急促断断续续,甚至出现喘鸣
- 意识不清、嗜睡或抽搐
- 心跳变慢甚至骤停
⚠️ 对于任何溺水者,只要有以上表现,请立刻施救,不要等待自然好转。
03 溺水发生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引发危机?
溺水的根源并不神秘,主要还是因为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
风险因素 | 具体说明 | 真实场景 |
---|---|---|
游泳技能薄弱 | 不会游泳或自救能力差,溺水风险大幅增加 | 12岁的男孩独自游水,突然踩不到底,瞬间慌乱下沉 |
疏于看护 | 成年人注意力分散时,儿童最容易悄悄溺水 | 家庭聚会时,大人聊天,孩子独自在充气泳池玩耍 |
意外跌入水中 | 滑倒或推搡导致掉入水体,常在河边、码头等环境 | 老人晨练时脚滑跌进小河,旁人根本没察觉 |
体能过度消耗 | 过度游泳或剧烈活动后体力透支,难以自救 | 青年长时间冒险游泳,肌肉抽筋无法继续漂浮 |
酒精影响 | 饮酒后判断力下降,溺水风险显著上升 | 成年人夜泳后醉酒昏迷,被发现时已浮在水面 |
研究数据(Bierens, J.J.L.M., et al., 2016)显示,全球每年数十万人死于溺水,多数本可通过基础安全措施避免。
04 预防溺水,哪些细节可以做到?
- 系统学习游泳: 让孩子和成人都有机会接受正规游泳和自救训练,增强自我保护本领。
- 安全围栏与警示: 家有泳池要设围栏,明显标识深水区,公共水域及时告知潜在风险。
- 专人看护: 儿童在水边必须有专人看管,切忌“错位信任”。
- 日常健康饮食:
- 蛋白类食品(如:鸡蛋、瘦肉)有助增强肌肉耐力。
- 新鲜蔬果(尤其富含维生素C类),有助恢复体力。
- 合理补水,保证体内水分充足,防止游泳过程中抽筋。
- 选择合适水域: 游泳应选有救生人员的正规场所,避免野泳和夜间活动。
提示:
- 存在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等基础病人下水前做好身体评估。
- 体能差或感冒、发热时要避免水上活动。
🌟 建议40岁以后定期体检,涉及心肺功能项目更有益。
05 发现溺水怎么办?第一时间的急救步骤
- 确保自身安全:切勿冒然跳水施救。如不擅水,从岸边递长杆、扔救生圈更合适。
- 大声呼救,寻求支援:同时拨打急救电话120,清晰说明地点和状况。
- 安全转移溺水者:将溺水者头部朝上、保持气道通畅移动至岸边,必要时轻轻清除口鼻异物。
- 快速评估意识和呼吸:
- 若无反应、无呼吸:立即开始心肺复苏(CPR)
- 如有呼吸但昏迷,要侧卧避免窒息
小技巧: 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交替操作,尽量缩短无氧时间,每按压、每口人工呼吸都要尽力。
06 心肺复苏(CPR)——关键五步助生还
- 拨打急救电话: 让人到场同时拨打120,抢救的时间每早一秒都会带来更多希望。
- 判断意识、立即平躺: 轻拍、呼叫,确定无反应即刻平躺,开始按压。
- 紧急胸外按压: 双手叠放胸部中央,按压频率约每分钟100-120次,按深5-6厘米。
比如一位35岁的男性溺水被救出,急救员第一时间实施标准频率胸外按压,为后续苏醒赢得宝贵时间。 - 人工呼吸(如有条件): 仰头抬颏,捏紧鼻孔,对口吹气2次;每做30次按压后给2次人工呼吸。
- 持续操作直到专业救援到场: 救援期间不可中断,哪怕体力消耗大,也要坚持。
☝️ 初学者宁可单做胸外按压也不要等待!除非完全不会,否则不要因为犹豫延误救命机会。
操作步骤 | 具体动作 | 要点 |
---|---|---|
胸外按压 | 双手重叠于胸骨中央,垂直用力下压 | 深度5-6cm,频率100-120次/分 |
人工呼吸 | 仰头抬颏、捏鼻、对口吹气 | 吹2次,每次1秒,胸廓能起伏 |
观察反应 | 持续操作并看是否有自主呼吸或运动反应 | 无反应则继续CPR直至专业救援接手 |
07 救治后的康复和心理支持别忽视
急救成功只是第一步。比如8岁的梓梓被救治后,经历短暂苏醒,但第二天出现持续咳嗽和情绪波动。
溺水急救后的处理,关键包括:
- 送医院做肺部影像检查,排查水吸入引发的炎症。
- 持续监测神志和呼吸状况,有些后遗症可能迟后出现。
- 及时给予心理辅导,尤其是儿童和心灵较为敏感的青少年——有的会对水产生持久恐惧。
💡 简单来说,溺水后一定要安排一次全面体检和心理关怀,有利于身心恢复。
参考文献
- Quan, L., Bierens, J. J. L. M., Lis, R., Rowhani-Rahbar, A., & Perkins, G. D. (2016). "Drowning",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6(22), 2102-2110.
- Bierens, J.J.L.M., Lunetta, P., Tipton, M., & Warner, D. S. (2016). "Physiology, pathophysiology, and prevention of drowning." America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34(6), 1114–1124.
- Szpilman, D., Webber, J., Quan, L., Bierens, J.J.L.M., Morizot-Leite, L., et al. (2012). "Creating a drowning chain of survival." Resuscitation, 83(9): 1077-1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