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鼻窦真菌病:潜伏在我们体内的“隐形杀手”

  • 13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鼻窦真菌病:潜伏在我们体内的“隐形杀手”封面图

鼻窦真菌病:潜伏在我们体内的“隐形杀手”

01 简单了解:鼻窦真菌病究竟是什么?🦠

有时候,莫名的鼻塞、头闷,可能会被当作感冒。但其实,部分慢性鼻炎或者持续鼻窦炎的背后,真菌也在悄悄作怪。鼻窦真菌病,说白了,就是鼻窦内部长出了“霉菌”。这些微小的不速之客,常常在你没有察觉的时候,慢慢夯实地盘。

医学上,鼻窦真菌病泛指因真菌感染导致的鼻部和鼻窦炎症,分为侵袭型和非侵袭型两大类。侵袭型更危险,会向鼻窦以外的组织蔓延;非侵袭型影响有限,但也会让人很难受。无论哪种,都不是小问题。如果一直治不好的鼻炎,很有可能跟这个病有关。

TIPS 💡
  • 不是只有免疫差的人才可能得,健康人也有可能被真菌感染。
  • 鼻窦真菌病多数与常见的“曲霉菌”有关。

02 哪些信号值得留意?鼻窦真菌病的早期与严重表现

阶段 感受(举例) 说明
早期
  • 偶尔鼻塞,易忽略
  • 轻微头胀感,看似感冒
很多人刚开始感觉仅仅是不通气,症状轻,常自认为休息后会缓解。
加重阶段
  • 持续性鼻塞和脓鼻涕
  • 面部疼痛,尤其早晨明显
  • 记忆力下降、易疲劳
真菌生长速度加快,炎症波及范围扩大。部分患者出现嗅觉下降,甚至视力障碍(主要见于侵袭型)。
病例分享📝:
一位42岁女性长期反复鼻塞,用药时好转,停药就反复,最后影像检查发现鼻窦有大量阴影,经活检确诊为真菌感染,这才意识到问题的顽固性。
这个例子提示:如果常规治疗反复无效,要考虑真菌的可能。

03 为什么会得鼻窦真菌病?—风险因素详解

  • 🌬️ 免疫力下降: 如糖尿病、长期口服激素、肿瘤治疗后的患者,容易成为真菌滋生的“温床”[1]。数据显示,免疫力异常人群鼻窦真菌病发生率比健康群体高约五倍。
  • 🏭 环境真菌暴露: 长期处于湿度大、通风差、灰尘多的环境(如装修、地下室)时,空气中大量真菌孢子容易吸入体内,部分进入鼻窦安家落户。
  • 💊 抗生素滥用: 经常性、长期用抗生素(不论是口服还是局部用药),会破坏鼻腔和鼻窦内的正常微生态系统,为真菌提供了可乘之机[2]
  • 👴 年龄与基础疾病: 老年人本身免疫功能减弱,加上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等基础病,也增加了真菌感染的机会。
  • 🧬 遗传易感性: 部分研究指出,某些家族的免疫系统天然对真菌敏感,发生真菌性鼻窦炎概率高于平均水平[3]
小科普:
欧洲一项研究显示,南方高湿度城市居民出现真菌性鼻窦炎的风险,比北方地区高出约30%。

04 确诊鼻窦真菌病都查什么?

  • 影像学检查(CT/MRI):最直观的手段。可见鼻窦透光度下降、局部高密度影,以及骨质被破坏的迹象。真菌灶通常在片子上呈“团块状”。
  • 鼻腔分泌物采集:专业医生会通过鼻内镜采集鼻腔或鼻窦分泌物,进行真菌培养和镜检,从而最终确认真菌种类。
  • 病理检查:有时需要做活检,通过显微镜下直接观察真菌菌丝,以便确定诊断及类型。
  • 免疫和血液相关检查:主要用于高危人群,判断身体抵抗能力及真菌系统性入侵的风险。
医生提醒 🩺:
一旦怀疑有真菌性鼻窦炎,建议到有耳鼻喉专科的大医院做详细检查,千万别只停留在“普通感冒”的自我判断。

05 鼻窦真菌病的主要治疗手段

  1. 系统抗真菌药物:
    轻型患者以局部药物为主,重症特别是有侵袭特征时,需要口服或静脉注射抗真菌药(如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治疗方案由医生根据具体菌种和身体状况调整。
  2. 鼻内镜手术清理:
    有明显包块、脓肿、或药物难以控制的感染时,医生会建议手术彻底去除病灶,保留尽可能多的正常组织。术后配合药物,效果更好。
  3. 促进免疫恢复:
    如果因免疫疾病导致反复感染,需在医生指导下调节基础疾病,尽量恢复和强化身体防御力。
真实故事 🌟:
北京有一位60岁男性,因鼻塞十余年,最终手术清除了大块真菌团,术后再加上抗真菌药,很快恢复。由此可见联合治疗,效果会更显著。

06 日常如何预防鼻窦真菌病?

其实,鼻窦健康日常防护并不复杂。关键点是保持鼻腔清洁、增强免疫力,以及远离潮湿封闭的环境。下面整理出了几个实用的小建议,方便大家操作——

食物/习惯 具体益处 建议做法
新鲜蔬果 补充多种维生素,帮助提升防御力 每天保证蔬果摄入,时令水果、深色蔬菜都不错
喝充足的温水 促进口腔及鼻腔黏膜湿润,稀释分泌物 尽量每小时小口喝水,避免口鼻干燥
时常通风 减少空气中真菌孢子的浓度 早晚各通风15分钟,尤其是厨房、浴室、地下空间
均衡饮食 全面营养有助于提升整体免疫力 主食、蛋白、蔬菜合理搭配,一天三餐规律
保持鼻腔卫生 避免病毒、细菌、真菌共同侵扰 外出回家后可用淡盐水清洗鼻腔
小贴士 🧴:
  • 如有鼻腔异物感或长期症状不缓解,别自行用药,应请耳鼻喉专业医生检查。
  • 家中潮湿季节,可用除湿机,预防空气中霉菌传播。

最后提醒:别拿慢性鼻炎不当回事

鼻窦真菌病不常见,却容易被忽视。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定期关注自身的鼻腔状况,有不适及时就医,这才是远离疾病的靠谱方式。即使发现了问题,大多数情况经过正规治疗都能康复,不必过分焦虑。把日常的小细节做好,既能预防疾病,也能让鼻腔呼吸轻松起来。

参考文献

  1. Lin, D. M., et al. (2021). Fungal rhinosinusitis: A comprehensive update. Current Opinion in Otolaryngology & Head and Neck Surgery, 29(1), 34-40.
  2. Montone, K.T. (2016). Pathology of Fungal Rhinosinusitis: A Review. Head and Neck Pathology, 10(1), 40–46.
  3. Chakrabarti, A., & Denning, D. W. (2015). Allergic and Non-allergic Fungal Rhinosinusitis. Journal of Fungi, 1(1), 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