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儿童呼吸道感染:识别、诊断与应对指南

  • 78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儿童呼吸道感染:识别、诊断与应对指南封面图

儿童呼吸道感染:识别、诊断与应对指南

01 日常中遇到的儿童呼吸道感染现象

秋冬季节,小朋友在学校或者家里容易出现小感冒。有时也许只是偶尔清清嗓子或者轻微咳嗽,家长们会觉得孩子是不是要感冒了。其实,呼吸道感染就像个“隐形访客”,在早期常常只有一点轻微的不适,未必立马察觉。

比如有的孩子只是偶尔打喷嚏、晨间流鼻水,自己很快就恢复状态。这种变化有时不明显,一不留心就会错过。不过,如果家里有体质敏感的小朋友,这种自然现象很容易让父母心头一紧,担心是不是感染了什么病毒。

身体作为“健康小卫士”,会用一些微小信号,悄悄提醒环境变化或身体不适。这阶段的症状通常不剧烈,容易和普通感冒混淆。

02 如何识别儿童呼吸道感染的警示信号? 👀

  • 持续咳嗽:不同于偶尔清嗓子,如果孩子一整天反复咳嗽、嗓子发痒,特别是影响到晚上睡觉,要引起关注。
    实例:有位14岁的小患者,这两天发热到37.3°C,出现了明显的头痛和阵发性干咳,饮食睡眠没有太大变化,但咽喉有点发红。
  • 流鼻涕、鼻塞:刚开始也许只是一点鼻水,若持续流清水样鼻涕,甚至颜色变黄变浓,伴有鼻音加重,就不能只当成过敏性问题处理了。
  • 喉咙痛、扁桃体肿大:有些孩子会说“嗓子有东西卡着,吞咽费劲”,如果看见嗓子发红,或者孩子吃饭明显减少,就需要小心。
  • 发热:体温超过37.5°C值得监测,38°C以上属于发烧。有的孩子一天内反复起伏,精神状态也许还能坚持,但不能掉以轻心。
  • 精神状态变化:如果本来活泼的孩子突然变得爱睡觉、不爱说话,哪怕体温不高,也可能是身体在对抗病原体。

一旦出现以上持续的症状,别忽视去医院做个检查,有助于明确到底是普通感冒还是需要特别处理的呼吸道感染。

03 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小朋友的免疫系统还没有成年人那么“老练”,面对外界的各种病毒、细菌,“防线”容易被突破。说起来,呼吸道感染的产生通常与以下因素有关:

  • 传染源暴露:在学校、幼儿园等人多的地方,病原体容易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一人感染很容易蔓延一圈。
    数据支撑:研究指出,儿童6岁前每年急性呼吸道感染发病率约5~7次,比成年人高出好几倍 (Heikkinen & Järvinen, 2003)
  • 免疫力相关:小龄儿童免疫力发育尚未完善,对很多病毒和细菌的防护仍然“漏洞”较多,因此更容易反复感染。
  • 环境与个人习惯:经常待在空气不流通的空间,不勤洗手,或家庭成员带病接触孩子,也会增加感染机会。
  • 疾病或遗传因素:比如有些孩子有过敏性鼻炎、哮喘史,或家族中有呼吸道易感体质,感染风险也会高一些。

呼吸道感染虽然常见,但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引发严重后果。早期关注这些诱因,对于合理防控、及时干预很有帮助。

04 儿童呼吸道感染,医生会怎么做检查?🩺

面对持续咳嗽、发热等症状,医生通常会按步骤进行诊断:

  • 详细问诊:询问孩子发病时间、具体有哪些症状、吃饭睡觉是不是受影响、家里其他人是否也生病等。
  • 体格检查:医生会查看咽喉有无充血、扁桃体是否肿大等。有时还会听听呼吸音,检查是否有痰鸣、喘息等表现。
  • 辅助实验:必要时,会做血常规、咽拭子(检测病毒或细菌)、甚至胸片。
    比如上面提到的小患者,初步检查就发现咽喉发红,扁桃体轻度肿大,血常规会进一步判断感染类型和康复进度。

这些检查帮助医生区分病毒与细菌感染,也为后续治疗方案提供方向。家长不要过度焦虑,这只是确保诊治准确的步骤。

05 儿童呼吸道感染可以如何应对和治疗?💊

孩子感染呼吸道疾病,常见的应对方法有以下几种:

  • 对症处理:发烧可以用退烧药,咳嗽影响休息时可给予合适的止咳药;嗓子疼时,可配合咽喉喷雾剂。
  • 药物治疗:病毒感染多以缓解症状为主,细菌感染或合并症状严重时,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抗生素。
  • 生活调整:给孩子充足的水和容易消化的饮食。保证足够睡眠,避免剧烈运动。
  • 听从医生建议:用药按照医生处方来,不能自己随意调整药量。比如前文病例中,医生要求定时检测体温、药物避免阳光直射,症状缓解后复查,才能重返校园。
  • 观察病情变化:如果出现持续高热、呼吸急促、精神明显不佳等情况,应及时复诊或转诊。

这些治疗和护理手段,大多数孩子一周内可以缓解。但家长还需耐心,配合医生完成复查,不轻易提前停药。

06 日常管理与科学预防建议 🌱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生活中的一些小习惯调整,可以有效减少孩子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 让家里空气流通:每天定时开窗换气,让新鲜空气循环;人多时保持一定距离,尤其在流感季节。
  • 勤洗手:回家、饭前便后及外出归来都要用肥皂认真搓洗双手至少20秒。
  • 均衡饮食:橙子、猕猴桃等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帮助身体维持良好免疫力。例如,早餐时给孩子加一份酸奶或者一小把坚果,是很好的补充。
  • 多喝水:每天适量用温水,帮助呼吸道分泌物稀释排出。
  • 适度晒太阳:午后阳光下活动15~30分钟,有助于身体合成维生素D,对增强免疫力有好处。
  • 主动接种疫苗:如每年按需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可以减少重症概率。
  • 不要随意接触可疑人群:外出时佩戴口罩,远离打喷嚏或咳嗽的人。
  • 有症状及时就医:如果孩子的体温一直反复,或出现持久热度、剧烈咳嗽、呼吸急促,建议尽快带到专业医院就诊。

说起来,最好的办法是把这些小习惯变成一家人的“日常任务”,让健康慢慢成为孩子自觉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Heikkinen, T., & Järvinen, A. (2003). The common cold. The Lancet, 361(9351), 51-59.
  2. Moore, H.C., Jacoby, P., & Taylor, A. (2010). The seasonality of respiratory viral infections in young children. Child: Care, Health and Development, 36(2), 222–229.
  3. Principi, N., Esposito, S. (2013). Severe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nfections: Who, when & why. Pediatric Respiratory Reviews, 14(3), 158-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