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麻醉在手术中的关键作用
01 什么是麻醉?🌙
在手术准备期间,医生有时会用几句话轻描淡写地说:“等等我们要给您用麻醉药。”其实,麻醉并不是一件小事。简单来说,麻醉是一种通过特定药物,让患者暂时感觉不到痛苦甚至失去意识的医学方法。这样操作后,医生才能安全而顺利地完成手术。
有些人一听到“麻醉”,就会担心醒不过来或产生副作用。其实,麻醉医生在幕后忙得不可开交——不断调整药量、紧盯监测仪,让患者在整个手术过程都处于最合适的状态。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手术变得更安全、更容易被接受,同时减轻身体和心理上的压力。
说起来,麻醉就像是手术台上的“隐形守护者”,虽然看不见,却至关重要。了解一点麻醉的常识,有助于你在手术前打消紧张和顾虑。
02 麻醉的类型有哪些?🌀
-
1. 全身麻醉:
这是最常见的大型手术麻醉方式。药物会让你全身失去知觉,手术结束后再慢慢苏醒。比如38岁的李女士,左侧甲状腺恶性肿瘤手术前就采用了全身麻醉,这样她在手术过程中什么都感觉不到,手术团队可以全身心地操作。 -
2. 区域麻醉:
专门针对身体的某一块区域,如半身麻醉、椎管内麻醉等。下肢手术、剖腹产常用。例如,如果做胳膊、腿部的手术时运用区域麻醉,患者只会感觉到麻麻的、没有痛感,但意识还是清楚的。 -
3. 局部麻醉:
药物只作用于小范围,比如牙科或皮肤小手术时。医生只需在局部注射,患者能体验到“这里一点不痛,其他地方都正常”的感觉。
不同的麻醉方式适合不同的手术,这通常由医生结合患者的身体状况、手术难度和个人意愿来决定。提前和麻醉医生沟通,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选择,为手术增添几分安心。
03 麻醉在手术中的重要性
麻醉的意义远不止“让你不痛”。就像是给手术“按下暂停键”,确保手术安全顺利推进。在模拟精密仪器运作的同时,麻醉还维持着重要的生命参数,比如呼吸、心跳和血压。
缺少麻醉,现代外科几乎寸步难行。比如甲状腺癌这样的手术,稍有不慎就可能损伤气管或神经,麻醉配合监测让医生能集中精力在切除肿瘤上,避免患者因痛苦而乱动、失血等风险。
此外,麻醉还能减少手术带来的应激反应,帮助身体平稳渡过手术高峰期。可以理解为麻醉师和外科医生,像一支默契的搭档队伍,共同保证患者顺利完成每一步操作。这通常被很多患者误解,所以多了解一些麻醉知识其实挺有帮助。
04 手术前的麻醉准备
-
1. 健康状况评估:
麻醉医生会认真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日常用药习惯、是否过敏等信息。例如,有糖尿病、高血压、甲状腺等慢性病的患者,需要详细说明服药情况。健康状况好的患者,麻醉风险自然会低不少。 -
2. 实验室检查:
手术前你常会被抽血、做心电图、胸片等,这些检查不是例行公事,而是真正用于评估身体是否能耐受手术和麻醉。 -
3. 遵从禁食要求:
通常手术前6-8小时要禁食、4小时禁水,防止麻醉期间胃内容物反流到气道,引发窒息等严重并发症。这个规则看似严格,但每年都能减少麻醉相关的危险。 -
4. 沟通麻醉方案:
在正式手术前,患者和麻醉医生需要进行一次充分的沟通,提前了解哪种麻醉方案更适合自己,有一些疑问和顾虑此时完全可以提出。
如果你准备接受手术,别忘了主动告知自身的药物过敏史,比如有对青霉素过敏的情况,就需要第一时间让医生知道,这样才能规避不必要的风险。
05 围术期生命体征怎么管?💗
很多人一进手术室就看到身上连着各种仪器:心电监测、指夹、血压袖带等等。这些看似复杂的小工具,其实正时刻保护着你的安全。
-
心率:
仪器监控下的心跳有异常,医生能第一时间调整药物或采取其他措施。 -
血压:
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手术进展和恢复。 -
血氧饱和度:
检测氧气供应是否充足,防止缺氧引发意外。
比如有一次,一位体重偏轻的朋友做局部麻醉时,监测到血压轻微异常,麻醉医生当场调整了用药,结果手术顺利完成。这也说明,仪器监测和经验结合,能为每位患者降低风险。
06 麻醉后恢复期要注意哪些?🌱
-
1. 意识恢复:
麻醉药效过去之后,部分患者会在苏醒区慢慢恢复神志。这段时间内,有的会觉得迷糊、口干或有点恶心,这是药物作用的正常体现。如果长时间难以清醒或者出现混乱、说梦话等异常反应,需要及时和护理人员沟通。 -
2. 疼痛管理:
有的手术需要术后镇痛,医生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药物管理。不给疼痛留空子,也帮助身体更快恢复元气。 -
3. 监测并发症:
恢复期需关注伤口是否有出血及感染,呼吸是否顺畅等。如果出现持续发热、剧烈胸痛、突然呼吸困难等情况,必须尽快就医。 -
4. 遵医嘱配合:
听从医生建议主动活动四肢——比如早期下床活动,对于防止血栓很重要,但要量力而行。
恢复期多数人的身体都能自行调节,遵循医嘱,家属在旁守护,能够让术后体验轻松许多。别忘了,大部分术后不适都是暂时的,等到身体逐步恢复,很多担心也会慢慢消退。
07 如何科学预防手术相关风险?
-
合理膳食:
术前术后的饮食很关键。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如西兰花、橙子)、蛋白质丰富的豆制品、鱼和鸡蛋,可以帮助组织修复,提高免疫力。
推荐表达式:西兰花+丰富抗氧化物+每周2-3次搭配主食。 -
适当锻炼:
保持日常适量的爱好运动,比如快步走、游泳等,有助于心肺功能,间接提高麻醉耐受度。 -
心态调节:
手术前如果感到焦虑,可以采取深呼吸、冥想或聆听音乐的方法放松心情。与家人朋友倾诉,也是不错的办法。 -
定期体检:
40岁以后建议每2年进行一次全身健康检查,针对已知的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更要按时复诊。 -
选择正规医院:
尽量选择设备齐全、经验丰富的医疗机构进行手术和麻醉,这极大地减少了风险和并发症概率。
如果你发现身体出现不明肿块、功能异常等情况,应及时找专业医生评估,早发现早治疗永远是主动健康的第一步。平时调整好饮食、精神和运动,哪怕将来真要用到麻醉,也能坦然面对。
参考文献
- Cattano, D., Vakharia, S., & Giliberto, L. (2017). Perioperative anesthesia clinical management and the quality of recovery. International Anesthesiology Clinics, 55(2), 78-90. (全身麻醉的管理和恢复期影响)
- Butterworth, J. F., Mackey, D. C., & Wasnick J. D. (2018). Morgan & Mikhail’s Clinical Anesthesiology (6th ed.). McGraw-Hill Education. (麻醉分类、禁食、监测要点)
- Bagshaw, M., & Fox-Robichaud, A. (2020). Monitoring and managing vital signs in the operating room. Canadian Journal of Anesthesia, 67(5), 581-590. (手术期间生命体征管理方法)
- Chwistek, M. (2017). Pain management in the postoperative period. Cancer Journal, 23(5), 301-307. (术后疼痛管理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