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肺恶性肿瘤:关键知识与应对策略

  • 13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肺恶性肿瘤:关键知识与应对策略封面图
肺恶性肿瘤:关键知识与应对策略

01 活动能力的变化,往往悄然无声

很多朋友把自己感冒时偶尔咳嗽、轻微呼吸不顺当成小毛病,可有些情况下,这些变化背后藏了更深的原因。生活中,70岁的患者身活动还算利索,前阵子却总觉得走远路之后容易累,得喘口气歇息。他原本以为只是年纪大了体力下降,但后来这种疲劳没有改善,出门坐公交,上下楼梯都开始费劲。

其实当肺部出现恶性肿瘤时,早期的表现常常不太明显,活动能力的下降也很容易被习惯性解释为老化或者运动少。正常工作的肺像"小型空气交换站",帮助身体得到足够氧气。一旦有了肿瘤,哪怕只有一点点堵塞,都可能让人慢慢地感到体力不如从前。

小结一下,别小看平时爬楼时的喘息或是长时间活动后的疲惫。如果这些变化逐步加重,最好主动和医生聊聊。早发现,生活质量会更有保障。

02 肺恶性肿瘤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身体警报响起

  • 💨 咳嗽变多、加重:咳嗽开始变得频繁或者有了新的性质(比如持续或带痰),是比较常见的警示信号。不少人刚开始只是在早晨或晚上咳几声,后来发展为整天断断续续地咳,有时一连咳上几个星期都好不了。
  • 😖 胸口发闷或疼痛:有声有色的剧烈疼很少,更多表现为胸部隐隐作痛或闷胀,偶尔像有东西压着一样,甚至会随着呼吸、咳嗽加重。
  • 🫁 呼吸变得困难:有些人发现去超市、爬两层楼就喘不过气,有时候还伴随着气短。
  • ⚖️ 体重下降:一段时间内体重没来由地减少,尤其是食量没怎么变化就掉秤,很值得警惕。
  • 😓 莫名乏力或发热:持续性疲劳、全身无力,偶尔还会伴低烧。

显而易见,上面的表现都属于"身体明显鸣笛"。如出现多种持续的强烈信号,最好主动去医院系统检查,比对单一轻微不适更靠谱。

临床看到像李叔这样年近七旬、出现持续咳嗽和乏力的患者,通过系统的检查最终确诊为肺部恶性肿瘤。这个例子其实很常见,它告诉我们持续不缓解的咳嗽和气短,绝不能一直搁置。

03 为什么会得肺恶性肿瘤?这些风险不能忽视

① 吸烟风险高居首位

研究一再证明,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患肺癌的可能性高出10倍甚至更多,包括主动和被动吸烟。卷烟、雪茄、水烟都不例外。烟草里的致癌物质会使肺里正常细胞变异,最后形成异常组织 (Lin et al., 2019)

② 环境污染的持续危害

空气中的有害特微粒(PM2.5)、工厂废气、汽车尾气,有时在城市生活的人会感觉楼下马路边空气刺鼻。长期吸入这些污染物质也会刺激、损伤肺部上皮细胞,慢慢诱发肿瘤。

③ 家族遗传和年龄影响

年龄越大,肺部细胞经历的损伤越多,癌变风险也越高。此外,如果家族里有人曾得过肺癌,本人的风险会有所增高 (Samet et al., 2020)

④ 基因突变和特殊暴露

某些基因(比如KRAS变化)或暴露于石棉、铀等工业有害物质,也都是风险因素。像李叔那样发现KRAS突变的病例,说明体内细胞调控通路已有明显变化,病程往往进展较快。

总结来说,肺恶性肿瘤不是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方面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看到身边亲友有上述危险因素,提前关注比事后补救要好得多。

04 诊断流程如何走?一步一步有条不紊

  1. 影像学检查:最初通常选择胸部X光或CT,能较早发现不规则的阴影、团块。CT能更清楚看到肿瘤的位置、大小,对医生判断很有帮助。
  2. 活检取材:如发现可疑部位,医生会建议做活检(取一些组织进行检测),这一步就像给"闯入者"安排一次身份证核查,确认是良性还是恶性。
  3. 分子病理检测:进一步用来寻找相关基因变异,比如KRAS、EGFR、ALK等,不同的基因变异有时会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
  4. 其它辅助检查:包括血液、免疫组化等,有助于判断癌症的分型、分期。

不同于只凭经验"猜测",系统的诊断流程让病情判断有了依据。对于疑似症状持续的朋友,及时完成上述检查可以大幅增加早发现、早治疗的机会 (Travis et al., 2015)

05 治疗方式盘点,每一步都专业有据

手术治疗

适合早期、局限性的患者。通过切除肿瘤和周围部分正常肺组织,争取一次性根治。不过,部分高龄、并发症较多的患者不一定适合,还要看身体综合状况。

化学治疗

适合许多不方便手术、或者肿瘤已经扩散的患者。使用特定药物杀灭分裂活跃的癌细胞。虽然有时候伴随脱发、呕吐等副反应,但是不少病人可以通过输液、营养支持和配合维生素等减少这些不适。

放射线治疗

主要用于局部肿瘤或者不能手术的朋友。通过精准照射,把癌变组织的活性降低,也有一定缓解症状的效果。

靶向和免疫治疗

针对像KRAS等基因突变,医生可能会推荐靶向药物或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这类药物能够针对"异常信号"进行阻断,让异常细胞的增殖受到控制。

治疗的选择大部分要根据分期、类型和患者体质来定。像李叔这种KRAS基因突变,低分化的类型往往进展迅速,医生会结合多种方案争取控制病情。患者和家人要多和团队沟通,在每一步都做出双方都认同的决定。

06 日常生活管理,和疾病赛跑的平衡术 🏃‍♂️

  • 饮食均衡:可以适当摄入新鲜蔬果、低脂肪的蛋白食物(如豆制品、鸡蛋、瘦肉)。胡萝卜富含β-胡萝卜素,有助于降低细胞损伤风险;番茄含丰富的番茄红素,日常炒菜时做些番茄炒蛋,有益于细胞修复(Satia et al., 2004)。
  • 适当户外活动:即使体力有限,每天轻微散步、舒展筋骨,都有帮助维持基础的代谢和呼吸功能。不求走得快,持久一点就很好。
  • 心理支持:病程中情绪波动很常见,可以和亲友多交流,分担压力。必要时请专业的心理医师共同帮忙。
  • 建立规律复查意识:建议听从医生安排的随访流程,根据个人病情定时复诊、完善检查。
  • 预防感染:保持手部卫生,冬季建议及时接种流感疫苗,减少呼吸道并发症风险。

如果在治疗期间遇到持续高热、剧烈咳嗽、呼吸极度困难,别犹豫,应尽早去医院就诊。医院呼吸科、肿瘤科均为肺相关问题的首选科室。最好的办法是遇到疑问及时向主诊医生反馈,不必一人扛全部压力。

07 认识提升,比担心更有力量

接触肺恶性肿瘤这个不速之客,其实对每个人来说都不是小事。很多人一听到癌症,容易感觉"离自己很远"或"没救了"。其实,只要警觉早期小信号、了解主要风险,积极配合医生,一个平稳的生活依然可以延续很久。身体出现变化,不要只归咎于上了年纪,也别拖着不理。

无论年纪如何,肺部健康都值得我们反复关心。希望这些内容,能给身边朋友们多一份踏实和底气,遇上问题也更有方向和信心。

🌱 关注自查、及时行动,就是守护健康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 Lin, X., Wang, S., Sun, M., et al. (2019). Cigarette Smoking and Lung Cancer Risk in Chinese: A Meta-analysis.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 20(5), 1405-1415.
  • Samet, J. M., Avila-Tang, E., Boffetta, P., et al. (2020). Lung cancer in never smokers: clinical epidemiology and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 Nature Reviews Cancer, 20(9), 505–518.
  • Travis, W. D., Brambilla, E., Nicholson, A. G., et al. (2015). The 201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Lung Tumors. 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 10(9), 1243-1260.
  • Satia, J. A., Littman, A., Slatore, C. G., Galanko, J. A., White, E. (2004). Long-term Intake of Carotenoids and Lung Cancer Risk in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of Men. 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 13(2), 31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