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你需要知道的健康信息
01 胃息肉是什么?
有时候,人们在做胃镜检查时,会发现胃壁表面出现一些突起的小组织,看上去像是胃粘膜上的“微型小丘陵”。这些小丘陵,就是大家常说的胃息肉。简单来讲,胃息肉是指胃内壁上长出来的异常组织团块,它们大多是良性的,但个别类型需多加关注。
胃息肉其实分为好几种类型——包括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以及胃底腺息肉等。不同类型息肉在外观、成因、健康风险上都有区别。比如,最常见的增生性息肉多数比较安全,而腺瘤性息肉尽管较为少见,却有较高的癌变风险。大多数人出现胃息肉并不会有特殊感觉,这也是为什么做胃镜时才“无意中发现”息肉的主要原因。
🧐 胃息肉不是罕见现象,尤其是中年以后或有慢性胃部疾病人群,更容易遇到。知晓其基本特征,有助于大家更从容应对体检结果。
02 胃息肉的症状有哪些?
- 轻微、偶发的不适:大多数早期胃息肉几乎没什么感觉,有时候可能偶尔有点上腹胀,或饭后消化不太好。这些信号往往容易被忽略,生活中也和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等常见问题很像。
- 警示信号:如果息肉较大或合并其他胃部疾病,部分人可能会出现持续性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甚至消化道出血(如大便变黑、贫血)。当然,这些表现并不常见,却值得重视。
- 典型病例小结:23岁的女性,小体型,因胃息肉切除后半小时出现手术相关不适,复查中无痛胃镜发现多发息肉和慢性胃炎。她述有手术引发的人工溃疡,这种情况提醒我们,哪怕年轻、无症状,也有可能在体检时被发现息肉和炎症,需要根据医生建议处理。
🤔 如果出现“莫名其妙”的反复胃部难受、或者肉眼可见的消化道出血,应及时请消化内科医生评估。
03 胃息肉是如何形成的?
说起来,为什么有人会得胃息肉?其实背后有不少复杂原因——生活中一些看似普通的小习惯、体内特殊变化,都可能给胃“添堵”。下面分几点讲讲常见的形成机制:
- 长期炎症的“温床”:胃息肉出现最常见的一个原因,就是长期反复的胃部炎症(慢性胃炎)。比如慢性感染幽门螺杆菌(一种胃部细菌)会刺激胃粘膜增生、发生改变,就像一块反复被摩擦的土地,慢慢长出了新的“小山丘”。参考研究:Mahachai V, et al. Gastric polyps, UpToDate, 2020.
- 遗传因素的影响:少部分人因遗传疾病(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会在较年轻时便陆续出现多处胃息肉。这种家族综合征下,息肉的恶变风险更高。
- 药物相关:常年服用某些抑酸药(如质子泵抑制剂),胃分泌功能会被调节,导致胃底腺息肉增多。这类息肉一般不大,但偶尔也会出现体积较大者。
- 年龄增加:调查显示,随着年纪增长,胃黏膜老化、修复力减弱,息肉发生率也明显升高,40岁以后检出率尤为高发。
- 不健康的饮食结构:高脂肪、精加工食品摄入过多,常年抽烟喝酒,都可能间接刺激胃黏膜,增加息肉发生概率。
🔬 每个人的具体风险因人而异,但胃部慢性损伤和遗传体质,是绝大多数胃息肉的核心原因。
04 胃息肉的诊断方式
胃息肉多数需要在胃镜下才能被准确发现。一些朋友初做胃镜时难免会紧张,其实现在医疗手段已经很成熟,大部分可选择无痛胃镜,不会有太大不适。
- 内镜直视检查:胃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到胃部所有细节,医生会根据息肉外观、大小、位置、数量等情况做初步判断。
- 组织学病理分析:检查时切下一小块组织,做进一步显微镜下分析,可以分辨息肉类型(比如是增生性还是腺瘤性),也能判断是否存在早期恶变。
- 随访监测:部分很小、低风险息肉,医生通常不会立刻处理,而是建议定期复查,看其是否发生变化。
有研究表明,胃镜联合病理分析,是发现和管理胃息肉的“金标准”。(Chandrasekhara V, et al., Clinical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2019)
👩⚕️ 做胃镜前后建议与医生详细沟通,让检查过程更安心、更有针对性。
05 胃息肉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发现胃息肉之后,到底要不要治疗?其实要根据息肉的类型、大小、数量和病理性质来决定,处理方式主要有三种:
- 内镜切除:大部分单发、有癌变风险或大于1厘米的息肉,医生会建议直接通过胃镜“钳除”,操作安全便捷,术后恢复也很快。比如前述23岁女性,通过内镜将多发息肉完整切除,同时做了病理送检,属于标准处理流程。
- 药物辅助治疗:某些伴有慢性胃炎或溃疡、术后人工创面的患者,可口服抑酸药(如泮托拉唑)、胃黏膜保护剂等,帮助肠胃恢复,降低继发感染和出血风险。例如配合铝镁加混悬液、荜铃胃痛颗粒等,连用一周。
- 定期随访观察:极小、低风险的息肉,如果医生判断短期内不易恶变,往往建议定期复查即可,不必过度紧张。
治疗后,如有便血或持续腹部不适,应及时回医院复诊,避免漏掉潜在的变化。
💡 息肉切除或者药物助力恢复,都是常见且安全的方案。关注术后感觉变化,有不适随时和医生联系。
06 如何管理和预防胃息肉?
- 健康饮食调养:新鲜蔬菜(如西兰花、胡萝卜)、富含膳食纤维的杂粮,能给肠胃“加个防护罩”;多喝温水增加胃部黏膜屏障;适量摄取优质蛋白(像鸡蛋、豆腐),对胃有滋养作用。新鲜水果+促进胃肠蠕动+每日2-3份。
- 规律作息:避免长期熬夜或压力过大,稳定的作息有助于免疫系统,对慢性炎症敲“警钟”,降低息肉复发率。
- 主动检查,早发现早行动:40岁以后,建议每两年做一次胃镜体检,有消化不适或家族相关病史的人群应更积极监控。如果出现持续性消化道症状(比如腹痛、恶心、隐约出血),别拖,尽快就医。
- 按医嘱用药/治疗:已确诊胃息肉或慢性胃炎、溃疡患者,务必严守医生给予的药物方案(如泮托拉唑肠溶胶囊等),如期回医院复查。
🥗 真正有效的防护,来自坚持日常养护,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和专业医生携手,让胃更健康。
主要文献与参考资料
- Mahachai V, et al. Gastric polyps. UpToDate, 2020. Link
- Chandrasekhara V, et al. Gastric polyps and thickened gastric folds. In: Clinical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3rd ed. Elsevier, 2019.
- Doherty GM. Stomach & duodenum. In: Current Diagnosis & Treatment: Surgery. 15th ed. McGraw Hill, 2020.
- Nam SY, et al. Effec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 on the regression of gastric polyps in National Cancer Screening Program. Korean J Intern Med, 2018;33(3):590-598. doi:10.3904/kjim.2016.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