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了解乳腺癌:症状、病因、诊断与治疗

  • 84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了解乳腺癌:症状、病因、诊断与治疗封面图

了解乳腺癌:症状、病因、诊断与治疗

01 乳腺癌是什么?

常有人在体检时听到“乳腺结节”这个词,也许会疑虑:乳腺真的会出现大问题吗?实际上,乳腺癌是目前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不少人一开始并没有明显感觉,对生活也没有立刻的影响。但等到真的注意到问题时,有可能肿瘤已经悄悄生长了一段时间。乳腺癌本质上是一类乳腺细胞异常增生,最终形成肿块的病变。它可能发生在乳腺的导管或小叶,起初不会造成太多困扰,但随着时间推移,若不及时处理,肿瘤可能突破原有区域,进入到周围的组织或其他器官。📊

乳腺癌并不是一出现就一定致命,早发现、早诊治可以极大提高治疗效果。全球数据显示,每12位女性中就有1人一生中会罹患乳腺癌(参考资料1)。这也是为什么,不论身边有没有家族史,都不该对乳腺异常掉以轻心。

02 乳腺癌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乳腺癌的信号有时候隐藏得很深,初期往往就像生活中的小插曲,不易察觉。一些早期的人,可能在偶然洗澡或穿衣时摸到一个不痛不痒的硬小块,也有人在乳房外观的细节里发现不同:比方乳房突然变得不对称,或局部出现微微凹陷。乳头的外观变化、乳头溢液、乳晕皮肤粗糙变厚,偶尔也会出现。如果你发现乳房有肿块且摸起来质地坚实,或者乳头和周边皮肤不再像以前那么光滑,都要引起重视。

以一位 48 岁女性患者为例:她因双侧乳房肿块住院,经化疗后情况明显改善。最初,她就是在洗漱时无意间触到硬块,虽然没有疼痛,但不安让她选择了及时就医。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哪怕是没有家族史,也可能出现乳腺癌,一旦察觉身体异常,积极就诊会让问题更可控。

  • 乳房出现坚实肿块或增厚,尤其持续存在的,应提高警觉
  • 乳房外形或大小、对称性出现改变
  • 乳头向内凹陷,或周围皮肤变得粗糙、皱缩
  • 异常乳头溢液,特别是带血,需尽快就诊
  • 乳房皮肤变红、萎缩伴橘皮样改变,尤其要留心

简单来说,只要乳房或腋下出现以往没有的肿块、变形,或皮肤、乳头出现异常,都应尽早到医院检查。别被“不会痛就没事”这样的想法蒙蔽——早期乳腺癌往往不痛,等到症状明显,病情通常已进展。

03 为什么会得乳腺癌?

很多人会问:“家里没人得,会不会我就安全?”其实事情没这么简单。乳腺癌的致病原因复杂,既有我们无法改变的客观因素,也有生活方式的影响。🧬

  1. 年龄和性别:乳腺癌99%以上发生在女性,年龄越大风险越高。绝大多数患者出现在40岁之后。研究表明,女性40岁以后乳腺癌发病率逐年升高。
  2. 家族遗传:虽然只有一部分乳腺癌与基因关系密切,如BRCA1或BRCA2基因有突变的女性更易发病。不过,大多数出现乳腺癌的人其实家族中没有类似病例,这说明遗传虽是风险,看不见的因素也不少。
  3. 激素水平变化:包括初潮早、绝经晚、未哺乳等,这些情况意味着女性身体中雌激素作用时间更长,有研究(参考资料2)指出,激素长期作用是促进乳腺细胞异常生长的关键原因。
  4. 体重、饮酒及生活状态:肥胖和饮酒是不可忽视的风险因子。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等容易让体内环境变得有利于肿瘤发生和发展。
  5. 放射和环境暴露:青少年时期暴露于高剂量辐射,和某些环境毒素接触,也与乳腺癌有关。

总之,乳腺癌的发生,是机体内部基因、激素与外界生活习惯、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里必须强调,风险并非命运——知晓这些信息,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健康。

04 乳腺癌诊断怎么查?

很多女性担心检查痛苦,其实现代乳腺检查手段更注重体验,也越来越精准。医生判断乳腺癌,通常从以下几步入手:

  • 乳腺X线摄影(钼靶):这种检查对发现微小、早期病变很有帮助,优点是能早期捕捉肿块、钙化等信号。适合40岁后每1-2年筛查一次。
  • 乳腺超声:适合乳房组织较致密的女性,操作简便、无创,能区分实性和囊性病变。
  • 磁共振(MRI):用于评估特殊类型乳腺癌或高度怀疑但常规影像未明者。
  • 组织活检:如果影像学高度提示恶性,需要通过穿刺或手术取组织进一步病理诊断,这是确诊乳腺癌的“金标准”。

一旦确诊,医生还会做分期评估(看肿瘤有多大,有无扩散),有了这些详细的数据才能为每位患者量身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例如上述那位48岁的女性:她在检查明确后,因病情特殊接受了输液港植入,便于后续化疗,整个治疗过程就在系统性的评估和科学决策下进行。

如果体检发现乳腺有结节、肿块或其它异常,千万不要犹豫,及时复查,不要被“观察一阵看看会不会消退”给耽误了最佳窗口期。

05 治疗乳腺癌的方法有哪些?

很多人一听到“化疗”“手术”,心里会下意识抗拒,担心治疗副作用大。其实乳腺癌的治疗越来越讲究个体化,根据肿瘤类型、分期和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方案。💪

  1. 手术治疗: 可以是保乳手术(只切病灶)或全乳切除,具体选择看肿瘤大小、类型和位置。现代乳腺外科常用“前哨淋巴结活检”替代传统大范围淋巴清扫,降低并发症。
  2. 放射治疗: 在局部或全乳切除后,针对残留的、肉眼不易察觉的异常细胞,进一步降低复发风险。
  3. 化学治疗: 包括环磷酰胺、紫杉烷类基础药物,主要用于缩小肿瘤、降低转移风险。化疗可配合止吐、升白支持等药物,副作用可控,绝大部分患者不需长期住院。
  4. 靶向和内分泌治疗: 针对特定类型(如HER2阳性、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采用,用药时间长、复发率更低。如曲妥珠单抗、芳香化酶抑制剂都是常用药物。

上述那位术后化疗的48岁女性,正是依据她的分型和肿瘤特性制定了“紫杉烷+烷化剂”联合化疗,辅以药物支持,让她平稳度过急性期。整体疗效,相较过去已有很大提升。

治疗方法多样,但最终目标都是:帮助患者在身体和心理上重获平衡。早期乳腺癌经过规范治疗,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参考资料1)。

06 日常生活中怎么进行乳腺健康管理?

乳腺健康其实可以融入每个人的日常节奏里,既不是负担,也不神秘。

  • 定期自我检查: 每月一次自查,选择月经结束后(或固定每月一天),手指轻压乳房各个区域及腋下,关注皮肤、乳头变化。发现异常及早就医。
  • 均衡饮食,多样蔬果: 西兰花(含有丰富抗氧化成分,有利乳腺健康,建议每周2-3次)、深色莓类(富含多酚,助力抗氧化),三文鱼(含优质脂肪酸,有益调节内分泌),饮食不必过度刻板,多样化是关键。
  • 保持合适体重,规律运动: 每周建议150分钟有氧运动,比如散步、游泳。运动既能调节激素,也有助心情放松。
  • 良好作息,减少压力: 规律作息,充分休息有助于内分泌平衡,心情放松时,身体各项代谢也会表现得更健康。
  • 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筛查: 对于40岁以上人群,建议1-2年一次正规体检。只要发现乳房有持续性肿块,或外观变化,不要拖延,及时找专业医生排查是最好的策略。

假如已经罹患乳腺癌,也无需过度焦虑。规律复查,良好饮食,合理运动,有助于提高康复质量,减少复发风险。重点要记住:生活中简单的小细节,有时候就是最好的健康守门员。

参考文献

  1. Sung H, Ferlay J, Siegel RL,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1: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2021, 71(3): 209-249. [APA]
  2. Colditz, G. A., & Rosner, B. (2000). Cumulative risk of breast cancer to age 70 years according to risk factor status: data from the Nurses' Health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52(10), 950–964. [APA]
  3. Early Breast Cancer Trialists' Collaborative Group (EBCTCG), et al. (2011). Relevance of breast cancer hormone receptors and other factors to the efficacy of adjuvant tamoxifen: patient-level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trials. The Lancet, 378(9793), 771-784. [APA]
  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 Breast cancer: key facts & statistic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breast-cancer
  5.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 (2023). NCCN Guidelines for Patients: Breast Cancer.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ccn.org/patients/guidelines/content/PDF/breast-cancer-patient.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