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食管癌:了解、识别与有效应对
有时候,饭吃到一半突然觉得咽下去有点不顺,这种小困扰也许没人在意。身边的一位亲戚也曾提到,最近吃饭总觉得卡卡的,以为是年纪大了牙口不好。其实,很多疾病来临的方式都很低调,像是生活里偶尔冒出的“插曲”,但正因为不引人注意,所以更容易被忽略。今天聊聊食管癌——一个普通人可能听得不少,但真正了解细节并不多的健康话题,希望让你更踏实、更有准备地面对相关问题。
01 认识食管癌:什么是它?
食管癌,顾名思义,是发生在食管(连接咽喉和胃的“进食通道”)的恶性肿瘤。这种肿瘤大多源自食管黏膜的异常细胞增生,主要分为鳞状细胞癌和腺癌两大类。全球范围内,亚洲部分地区的发病率较高。多数人在早期往往没有什么特别的不适,或者轻微得像一阵微风,没引起注意。等到肿瘤慢慢生长、阻碍食物流动时,才会明显“冒头”。
简单来说,食管癌是一种悄悄到来的健康挑战,日常身体的细小变化不容忽视。
关于患病风险,据GLOBOCAN 2020数据库,全球每年有超过60万食管癌新发病例,其中中国患者占大半(Sung, H. et al., 2021)。这说明我们身边遇见食管癌的可能性并不低。
02 醒目的信号:这些症状需要重视 🔍
-
吞咽困难:开始时可能只是偶尔觉得饭菜“噎”着,尤其是粗糙或干硬的食物。这种情况多半出现在早期,容易和“上火”或“小感冒”混淆。
不过,随着病情发展,症状会变得更持久——无论是喝水还是吃流质食物也会堵着,像堵车一样不顺畅。 - 持续性胸痛或不适:有部分人出现胸骨后闷痛、灼热或压迫感,哪怕休息也没法缓解。症状不总是剧烈,却总在心头敲警钟。
- 体重逐渐下降:吃饭难、吸收差,再加上病灶本身消耗,体重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滑落。这不是简单的“节食减肥”,而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 反复呕吐或食物反流:有些人会觉得刚吃进嘴的东西又吐了出来,甚至带着酸水。多数患者还会觉得食物老卡在某个地方,久而久之影响生活质量。
比如,有位70多岁的女性患者,初期只是觉得饭总卡喉。后来,体重悄悄减少,还出现贫血,最后去医院检查,发现已经进展成了III期食管癌。这个例子说明,早期的轻微信号,千万别放任不管。
03 为什么会得食管癌?风险和成因梳理
食管癌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讲出来其实没那么神秘。
- 长期食管刺激:如果习惯常喝烫水、吃极热食物,食管黏膜反复受伤后修复的过程中容易出问题。世界卫生组织下属机构早有提示,过烫饮食与食管癌关系密切(IARC, 2018)。
- 吸烟和饮酒:医学数据显示,长期吸烟喝酒的人群更易中招。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和酒精对食管壁是双重打击。
-
营养结构单一:缺乏新鲜果蔬、维生素摄入不足,会使黏膜防护力减弱,影响修复能力。
资料显示,亚洲部分“亚硝酸盐高发”饮食习惯的地区食管癌发病率明显偏高。 - 年龄相关风险:食管癌大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年纪增长、细胞老化,人体“自查自修”的本领会逐渐下降,这种现象躲不掉。
- 遗传和疾病家族史:家族中如有类似患者,某些基因突变或异常有时也会让风险增加一些。不能说百分百相关,但有这个背景需要多长一份心。
- 慢性疾病影响:比如糖尿病、慢性肾病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营养改善受限,相关慢病本身也容易带来修复障碍。
说起来,不同人的具体原因各异,绝不是一个简单坏习惯就能解释清楚。这提醒我们,面对这些风险因素,谁都不能掉以轻心。
参考文献:
-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 (2018). "Drinking Coffee, Mate, and Very Hot Beverages." IARC Monographs.
04 食管癌的诊断流程:要经历哪些检查?🩺
- 体格检查和症状问诊: 医生会询问吞咽是否困难,体重变化,以及是否有家族史等。虽说只能当“敲门砖”,但初步筛查必不可少。
- 内镜检查(胃镜): 这是明确是否有病变的“直视”方法。通过细长软管观察食管内部,如果发现异常,会进一步钳取可疑组织做病理检查。多数学者认为,内镜是食管癌诊断的金标准(Smyth, E. C. et al., 2017)。
- 超声内镜或CT扫描: 在已有肿块时,医生利用影像技术判断肿瘤深度以及有无扩散。不同于普通B超,超声内镜更适合“看透”食管壁细节。
- 组织活检与分期: 取下一点组织送实验室化验,判定肿瘤类型及分期,有助于制定后续治疗方案。有时,还需联合PET-CT等方式进一步判读是否有远处转移。
一般建议,40岁以后出现持续吞咽不适,最好主动和消化科、肿瘤科医生做一次咨询和评估,别因拖延错过最佳时机。
文献参考:
- Smyth, E. C., Lagergren, J., Fitzgerald, R. C., et al. (2017). "Oesophageal cancer."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3, 17048.
05 治疗选择:怎样对抗食管癌?
食管癌的治疗因病情分期、年龄和身体状况不同而有多种方式。
- 手术切除: 早期可通过内镜下微创切除病灶。中晚期若无远处转移,通常会考虑外科手术,将肿瘤部分及周围组织一并切除。
- 放疗和化疗: 部分患者单独手术难以治愈,可配合放化疗同步进行,也有单独做为姑息性治疗方案的情况。
-
免疫治疗: 近年来,新一代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信迪利单抗为部分晚期患者带来新选择。
例如,前面提到那位70多岁女性患者,在完成免疫治疗协同骨科支持后,缓解了部分症状,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 多学科团队(MDT)管理: 复杂病例往往需要外科、肿瘤科、营养科、心脏等多专业协作,量身定制综合治疗计划。这样能提高安全性,也兼顾生活质量。
- 对症护理: 包括营养补充、疼痛管理、改善吞咽障碍、心理疏导等措施,帮助患者过得更舒适、更安心。
参考文献:
- Lagergren, J. et al. (2017). "Oesophageal cancer." The Lancet, 390(10110), 2383-2396.
06 日常管理:如何更好地面对和预防食管癌?🌱
-
🥦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维生素C、E有助于黏膜修复):
推荐日常多样化新鲜水果(如橙子、猕猴桃)、绿叶蔬菜(如菠菜、芥蓝),有条件可包括十字花科蔬菜(西兰花、花菜)。摄入建议:每天至少400g蔬菜水果为好(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2018)。 -
🥛
蛋白质补充(促进愈合、预防低蛋白症):
牛奶、豆浆、鸡蛋、瘦肉、鱼都属于优质蛋白,部分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消化吸收能力适量选择。
建议分多顿少量摄入,能帮助更好消化。 -
🫖
饮食温度适宜:
饮用温水,避免食物过于烫口,习惯培养比一时节制更重要。 -
🧘♀️
心理和体力锻炼结合:
慢性疾病与心理压力常常相伴。适量散步、呼吸放松训练有助稳定情绪和改善慢病。 -
🏥
定期体检和随访:
建议40岁以后,如有长期消化不适,最好间隔2年检查一次胃食管内镜。尤其是家族有类似病史或有上述风险因素人群,应加强关注。 -
🤝
与医生建立信任合作:
一旦确诊或进入高风险行列,积极与专科团队沟通,按医嘱完成检查及复查,有时能发现潜在并发症,减少误判。
总结一下:对食管癌,日常管理和正规检查比一时紧张管用多了。合理吃、适度动、注意休息,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版本。
引用资料:
- 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2018). "Diet,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oesophageal cancer."
身体的小变化有时最能说明问题。或许一时没觉得大不了,但及早重视,远比事后焦虑管用得多。希望这些信息让你在需要的时候知道怎么判断、怎么应对、怎么照护自己和亲人。不需要过度担忧,只要记得,健康是可以用行动守护的。
本文主要参考:
- Sung, H., Ferlay, J., Siegel, R. L., et al. (2021).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1(3), 209–249.
-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 (2018). "Drinking Coffee, Mate, and Very Hot Beverages." IARC Monographs.
- Smyth, E. C., Lagergren, J., Fitzgerald, R. C., et al. (2017). "Oesophageal cancer."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3, 17048.
- Lagergren, J., Smyth, E., Cunningham, D., & Lagergren, P. (2017). "Oesophageal cancer." The Lancet, 390(10110), 2383-2396.
- 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2018). "Diet,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oesophageal can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