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警惕糖尿病急症:早识别,早处理,健康无忧

  • 18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警惕糖尿病急症:早识别,早处理,健康无忧封面图

警惕糖尿病急症:早识别,早处理,健康无忧

01 了解糖尿病,其实并不“遥远”

有时候,一家人吃饭时注意着彼此的饮食,年轻人总觉得跟自己关系不大,可糖尿病并不像外表那么“遥远”。不少人刚查出来糖尿病,回忆起自己的日常:没觉得有特别严重的症状,也不像有哪里很不舒服,但一些细微的变化,其实早已悄悄发生。

简单来说,糖尿病是一种因为胰岛素(就是调节血糖的激素)分泌或作用异常导致血糖持续升高的疾病。常见的类型有两种:1型糖尿病多见于年轻人,身体本身很少或几乎不再分泌胰岛素,而2型糖尿病则通常和生活习惯、生理变化相关,胰岛素的分泌虽然有,但利用效果差了。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人见到的是2型,隐秘程度更高。

🔎 小知识: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突破5亿。其实,无论年龄、性别、地域,糖尿病都有可能悄悄靠近。

02 哪些急症信号,千万别大意?

很多糖尿病患者觉得血糖高点没什么,其实,糖尿病急症才是更大的“陷阱”。最常见的有三种急症,需要格外留心:

急症类型 发生原因 生活化场景举例
低血糖 用药过量、未按时吃饭、剧烈运动 比如一位55岁阿姨,午饭忘记吃,下午突然发抖冒汗
酮症酸中毒 胰岛素严重不足(常见于1型糖尿病) 有一位20岁小伙,喝水没停过,整天头痛无力,最终进医院时血糖高得吓人
高渗性高血糖状态 血糖极高、水分大量丢失,常见于年纪大的人 像一位78岁大爷,发烧数天后毫无精神,家人陪着去了急诊
⚠️ 提示:这些急症常常在短时间内加重,症状明显时就医才发现,已经属于危险信号了。

03 早发现糖尿病急症,需要观察什么?

糖尿病急症的症状早期其实不太容易察觉,经常被误以为是普通的不舒服。分两类来看:

🔹 轻微、偶发信号:

  • 偶尔有头晕、心慌,或者出冷汗
  • 突然感到手脚发抖或说话没力气
  • 短暂视线模糊
📝 生活例子:有位40岁男子早上起来有点头晕,觉得没休息好,实际血糖已低到危险线。

🔸 持续、严重表现(警惕)

  • 持续剧烈口渴、大量饮水但无法解渴
  • 呼吸急促且有水果味气息
  • 长时间无精打采甚至昏迷
  • 明显恶心呕吐,甚至腹痛
📌 提醒:这些表现如果出现,尤其是伴有意识障碍,应马上就医,不要拖延。

04 急症为何出现?剖析致病原因

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之所以危险,关键在于血糖调节系统突然失衡。主要有这些原因:

  • 用药不合理:胰岛素或者口服降糖药用量过大,就像给身体踩了“急刹车”,血糖下降过头很快导致低血糖。
  • 感染、手术等应激:生病、受伤,身体对胰岛素需求量剧增,但供应不足时,血糖飙升,引发酮症或高渗状态。
  • 年龄、体质变化:有些老年人肾脏排糖本事差了,加上不太会察觉自己口渴,更容易被高血糖“偷袭”。研究指出,60岁以上高渗性高血糖状态发病率是50岁人群的3倍以上。
  • 不规律作息:熬夜、三餐时间乱,导致餐后血糖波动大,一旦疏忽很难及时发现异常。
  • 家族遗传:父母有糖尿病的人,患急症风险会更高。数据显示,一级亲属有糖尿病,个体患病率高于普通人近2倍。
🧐 结论:导致急症的真正风险来自平时的忽视,每一次“小疏漏”积累,最终可能突然爆发。不要以为血糖高点没关系,急症就是对这一想法的警告。

05 急症时怎么办?处理措施要牢记

真遇到急症,冷静第一,正确处理更重要。不同情形、对应方案如下:

低血糖急救

  • 马上口服含糖食品(如糖块、蜂蜜水、果汁等)
  • 严重到昏迷,就不能喂食,必须紧急送医
✅ 快速举动:吃两块糖或喝半杯橙汁,10-15分钟后再测一次血糖

酮症酸中毒与高渗状态处理

  • 多表现为严重口渴、意识混乱、甚至昏迷
  • 一定要马上前往医院急诊,绝不能在家拖延
  • 千万不要自己增加胰岛素用量,听医生安排治疗
🔺 重要提醒:医院往往需静脉补液、调节电解质和胰岛素,家庭处理无法替代。

所有糖尿病人都应配备常用的血糖仪和简单糖分食品,养成出门随身带的习惯,有备无患。

06 日常管理,细节才能决定成败

说到预防急症,其实真正管用的都是日常点滴。可以参考下面这份实用清单👇

好食物/行动 为什么推荐? 怎样做?
燕麦、粗粮 有助于缓慢释放能量,避免血糖大幅波动 早餐加点燕麦粥或全麦面包
绿叶蔬菜 富含膳食纤维,帮助稳定血糖 每餐有一盘青菜,炒、凉拌都不错
适度运动 促进身体利用葡萄糖,增强胰岛素效果 建议每周快走4-5次,每次30分钟左右
定期血糖自测 帮助及时发现异常,防止急症来袭 用家用血糖仪,每周测2-3次
固定作息 规律生活让身体血糖波动可控 每天尽量按时吃饭、睡觉
🎯 推荐:这些习惯养成了,急症风险确实更低。偶尔小聚会可以放松,但最好的办法始终是坚持日常管理。

07 管理计划自己参与,医生建议不能少

很多糖尿病人觉得看病只是“医生的话题”,其实管理糖尿病,主动参与最重要。和医生沟通要具体讲述自己的饮食、运动、用药变化和近期血糖记录。比如每次看医生时,可以带上血糖监测本,标注用药时间和饮食情况。

沟通要点 作用 具体做法
带血糖记录表 医生可以根据曲线调整方案 提前整理血糖数值,每次就医前复盘
问清楚药物调整原则 遇到特殊情况(生病/手术/换季)不慌乱 和医生确认“加减药”标准,宁愿多问几句
交流生活细节变化 帮助医生判断潜在急症 如实反映近期饮食、压力、作息不同
👏 总结一句:和医生搭伙“打理”自己的健康,比单打独斗更稳妥。小事愿意沟通,糖尿病管理才能做得细、做得准。

最后,糖尿病急症虽吓人,但不难防

其实,糖尿病急症就像“偶遇的盲区”。多关注身体的变化,一点小不舒服都不妨留个心眼。身边有糖尿病家人或者朋友时,更要提醒彼此别忽视检查和规范用药。日常生活的小调整、和医生多沟通,每一分细心都能减少一次突发风险。糖尿病急症,说到底是一道生活的选择题,日子过得细致一些,健康就能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

💡 行动建议:多吃些新鲜蔬果,早晚测血糖形成习惯,记得分享这些健康知识,让更多人远离焦虑,拥有自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