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溺水急救:关键时刻的生存指南

  • 46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溺水急救:关键时刻的生存指南封面图

溺水急救:关键时刻的生存指南

01 溺水现象和风险:水边“隐形杀手”

夏天一到,池塘、河流、公园水域都变得热闹。其实,溺水往往悄无声息,就算会游泳,也不代表不会遇险。外出游玩时,有人只是脚滑落水、也有人突然抽筋沉入水下。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场景,背后都潜藏着急救风险。

溺水不像电影里那样手舞足蹈,更多时候是安静下沉。它和孩子、大人都有关,无论是在浅水区还是深水区域,都不能掉以轻心。如果错过了黄金四分钟,人体的供氧就会急剧下降,伤害随之加重。

小贴士: 研究显示,全球每年有超过30万人因溺水丧生。溺水属于突发、不可预见的健康意外,快速反应才是关键!

02 明显和隐匿的信号:如何识别溺水者

  • 轻微表现:最早的时候,溺水者可能只是偶尔咳嗽、尝试自救。和朋友曰泳的江明(14岁男孩),刚落水时只是嘴里呛了几口水,挣扎着拍打水面,被误以为在开玩笑。从中可以看出,早期信号很容易被忽略。
  • 严重表现:持续下沉、无法出声呼救,甚至出现昏迷。比如25岁的高校女生李婷在泳池时,突然间头部没入水中,没有大动作,只是缓缓沉下去,被发现时人已经失去意识。
    这说明,持续无法浮出水面、嘴唇发紫、身体松软,就是明显的危险信号。
状态表现是否危险
刚溺水咳嗽、拍水、焦虑需密切观察
持续溺水失声、下沉、没入水中高度危险

03 为什么溺水会危及生命?背后的科学原理

  • 缺氧导致窒息:溺水实际上是氧气无法进入肺部,几分钟内大脑、心脏就会受到损害。如果延误救援,脑细胞没法逆转地受损,严重时可能遗留后遗症。
  • 突然呛水、喉痉挛:呛水后,有些人会喉头痉挛,阻断空气通道。此时虽然看似安静,体内窒息却在加重。
  • 冷水休克:掉入冰冷水域时(如冬季、山塘),身体可能出现“冷休克”反应,导致昏厥或心脏骤停。
医学界认为:4分钟内救起并及时急救,生存机会大幅增加!

04 溺水急救步骤:关键时间点怎么做?🚑

操作步骤要点
呼救 赶紧大声呼喊寻求帮助,同时拨打120或119。
安全施救 确认自身安全后,使用漂浮物,如救生圈、竹竿递给溺水者,避免直接跳水。
脱离水体 将溺水者安全拖离到岸上,并平放地面。
评估意识和呼吸 轻拍肩膀,呼喊判断是否清醒,观察胸腹有无起伏。
心肺复苏(CPR) 无呼吸时立即胸外按压(每30次按压后2次人工呼吸)。
别忽视: 未受过专业训练者可以仅做心脏按压,这样比等待急救更有益。

05 呼吸道管理:别让“路”堵住了

溺水抢救时,第一步就是确保呼吸道畅通。因为水、呕吐物都可能进入气道阻塞,抢救时轻轻侧头,清理口腔。施行人工呼吸时,要用力捏好鼻子,深深吹两口气,确保胸廓起伏,这一步犹如“为氧气疏通通道”。

有经验的急救员建议,优先保证呼吸道,再检查是否需要心肺复苏。切勿随意抱起倒立“倒水”,这样反而可能导致窒息。
其实,现实中很多溺水者靠及时保障气道,争取到了等待专业救治的时间。

06 AED等急救设备的加分项:你会用吗?⚡️

在机场、地铁、游泳馆等地,经常能看到一种红色小箱子的自动体外除颤仪(AED)。AED主要用于判断心律、自动除颤。在抢救溺水导致心跳骤停时,AED可能成为“救命关键”。

  • 第一步:打开AED,按语音提示贴好电极片。
  • 第二步:所有人离开时,按下“电击”按钮。
  • 第三步:继续心脏按压,并听诊是否恢复脉搏。
90秒内使用AED成功率翻倍!如果身边有AED,别犹豫,照说明执行。
急救包里的口袋面罩,也是保护救援者的好帮手,减少直接接触的风险。

07 急救后:心理疏导和后续护理同样关键

其实,溺水者获救后,即使意识恢复,也有吸入性肺炎和脑功能障碍等后遗症风险。可以给溺水者盖上干净的衣物保暖,避免感冒。

没有人喜欢回忆溺水,但经历后可能产生害怕、睡不着等心理创伤。例如,32岁的陈先生因户外溺水获救后,出现夜间惊醒、拒绝靠近水边的反应。这个过程说明,急救后“心灵陪伴”也需要关注。如这些问题长时间无法自愈,及早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很有必要。

恢复期别忘记及时到医院做血氧及肺部检查,用专业评估帮助身体和心理更快好转。

08 如何预防溺水:几条简单建议🌊

建议说明
出行备好救生物品 背心/圈、浮具,外出时为家人或孩子多备一个。
家长陪同看护 孩子下水或靠近水边时,家长最好全程在侧。
学习心肺复苏 社区、学校每年有相关培训,有条件可自学CPR和AED操作。
定期健康体检 体弱、慢性病人群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参与涉水活动。
  • 多吃新鲜蔬果有助于提升整体体能,减少抽筋发生——比如吃香蕉补钾、摄入足够水分止痉挛。
  • 好习惯积累:坚持锻炼、控制饮食、均衡作息,有利于骤变环境时身体应对更快。
  • 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如果溺水后感到咳嗽、呼吸困难、头晕等,就要尽快去医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