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高发季!这样做让你远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01 什么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早晨上学、挤地铁,咳嗽声此起彼伏。不少人口中的“感冒”,其实多半就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单来讲,这是一种由病毒或少数细菌引发的呼吸道炎症,主要“盯上”鼻腔、咽喉与气管这些“交通要道”,像突然闯入的“小麻烦”,让人鼻塞、喉咙痛、喷嚏不断。
很多人以为普通感冒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码事,其实它们关系紧密但不完全一样。一场轻微的“感冒”常常是上呼吸道感染的最常见表现,但如果症状加重或波及范围扩大,还可能变为“更深入”的炎症,如扁桃体炎、咽炎,甚至发展到支气管。
02 这些症状出现要当心
起初,有人只是偶尔鼻塞、咽喉感觉有点痒,轻轻打喷嚏,不太引人注意。然而,症状若不缓解,可能会变得很明显——比如持续性咳嗽、发热、咽痛变得剧烈,甚至讲话都费劲。部分人还会出现全身酸痛、食欲下降,感到浑身无力。
症状类型 | 具体表现 | 建议 |
---|---|---|
轻度(早期) | 偶尔打喷嚏、轻微鼻塞、咽部不适 | 多休息、观察变化 |
明显加重 | 持续高热、剧烈咳嗽、咽喉剧痛 | 及时就医 |
特殊人群 | 老人、小孩高热,或病情迅速进展 | 立即就诊,防止并发症 |
比如一位67岁的阿姨,最初只是觉得鼻子有点堵、喉咙痒,没太在意。两天后体温升到39℃,喉咙痛得下咽困难,还不停地咳嗽。这种持续性高热和咽痛,其实就是“加重信号”,这时候不宜拖延,得尽快就医。
03 为什么你会中招?
很多朋友好奇,明明穿得很厚,为何还会“感冒”反复?实际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这个季节格外容易发生,原因还真不少。
- 病毒传播高峰:以流感病毒为例,秋冬季气温降低,开窗少,公共场所聚集多,病毒就更容易通过飞沫在人群间“打招呼”。专家统计,在流感高发季,每10个人中差不多有2-3人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呼吸道感染。
- 人体免疫下降:冷空气刺激,会削弱鼻咽部黏膜的防护作用。比作城门松动,病毒颗粒找机会从鼻孔、嘴巴钻进来。
- 生活习惯影响:孩子常常在教室、托儿所群体接触,成年人加班熬夜、饮食不规律,也让身体“小卫士”精力不足。一次感冒没好透,再碰上传染源,就容易反复发作。
- 年龄与体质有关:有研究认为,婴幼儿、老年人及患有慢性病者,呼吸道黏膜更脆弱,对病毒抵抗力较差。这样的人群一旦暴露,感染风险明显升高。
这提醒我们,环境、体质、习惯,三方面都会影响易感性。所以一些常说“我体质差,年年中招”,并非没道理,只是还没找到适合自己的防护办法。
04 医生如何确诊?需要做哪些检查
很多人觉得检查繁琐,其实医生的诊断更注重病史问询和体格检查。询问病程、测体温、听诊呼吸音,能帮助初步判断。特殊情况下,会安排一些辅助项目,都是为了排查并发症,不用紧张。
- 常见操作:医生查看咽喉有无红肿、扁桃体是否肿大、肺部有无杂音。
- 必要时化验:如血常规——判断感染类型,偶尔采集鼻咽分泌物,进一步明确病毒还是细菌感染。
- 严重时加做影像:高热不退或咳嗽迁延,会建议做胸片,排除肺炎等并发症,这对老年人尤其重要。
05 科学治疗这样做
绝大多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合理休息和对症处理就能逐渐好转。不过,医治方法还真的讲究几点——
- 药物选择要对路:主要用于缓解症状,比如发热用对乙酰氨基酚类解热镇痛药;鼻塞时用盐水鼻腔喷雾。咳嗽特别厉害的话,根据医生建议可用止咳或祛痰药。
- 抗生素不能乱吃:调查显示,约八成感染元凶是病毒,抗生素对病毒无效。只有合并细菌感染,比如化脓性扁桃体炎才考虑用。
- 家庭护理有门道:保持房间通风,喝温水、清淡饮食能帮助身体恢复。发烧时多躺着,加快修复进程。
- 中医调理配合:部分中药剂型具有缓解症状的效果,尤其适合早期或症状不重时辅助使用——也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06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想要少“感冒”,预防才是关键。其实把握几个“日常动作”,就能大大减少被病毒“侵扰”的机会。
📋 实用提醒
- 连续高热超过三天、不缓解要看医生
- 老年人和儿童一旦高热或精神差,务必及时就医
- 病情未明时,别擅自使用抗生素
- 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保护自己和家人最有效的方式
说起来,很多看似平常的小动作,比如勤洗手、多开窗、适当锻炼、吃得丰富一些,再加上有症状时懂得及时求助医生,真的能帮我们绕开不少“感冒季”的麻烦。没有哪一种办法包治百病,但每增加一份预防意识,就少一份染病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