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10秒就有1人确诊!2型糖尿病到底该怎么防怎么治?
日常生活里,工作忙碌应酬多,三餐变得随意,运动“随缘”,身边有人突然说血糖升高,不少人第一反应是“怎么会轮到我”。其实2型糖尿病越来越常见,很多看起来没什么症状的人,早已处于风险边缘。与其担心,不如了解清楚它,健康才更有底气。
01 2型糖尿病,其实是怎么回事?
我们身体像有个隐形“调节器”——胰岛素,帮助血糖保持稳定。2型糖尿病的本质,主要是身体对胰岛素变得“迟钝”(胰岛素抵抗),胰岛分泌又跟不上。血糖逐渐升高,最后发展为糖尿病。
和1型糖尿病不同,2型并不是胰岛坏了,而是习惯和年龄慢慢压垮了胰岛功能。比喻说,就像钥匙开锁变得不灵了,门打不开,糖就卡在血液里。
数据提醒 中国2型糖尿病发病人数已超1亿,每10秒约有1人被新确诊(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数据)。
2型糖尿病常见于成年人,近年来,青少年发病也在增多,和饮食、作息、体重增加密切相关。
02 “三多一少”可不是唯一信号
- 1. 口渴、尿多、吃得多,体重还反而下降(“三多一少”)——不少人出现这些症状,往往血糖已经很高了。
- 2. 皮肤莫名瘙痒:手臂、小腿、肚皮经常痒,特别是晚上睡觉前,搔抓难耐,好像怎么挠都不舒服。
- 3. 小伤口久不见好:刮破皮、蚊虫叮咬,伤口半个月总不愈合,甚至开始溃疡化脓。
- 4. 视物模糊:突然间看东西模糊、重影,眼科检查没大问题,警惕血糖飙升带来的视网膜异常。
快查自测
- 最近一月体重没刻意节食却减少>2kg?
- 夜里比之前多起床2次或以上去厕所?
- 口腔反复起溃疡或牙龈发炎难愈?
- 皮肤反复感染或发红脱皮?
小提醒
有位52岁的女性,因反复阴部瘙痒几个月,自认为是妇科问题,后查血糖明显升高。类似的“隐蔽信号”,容易被忽视。
出现上述信号时,最好主动进行血糖检测。哪怕没有典型“三多一少”,持续有“皮肤瘙痒、伤口难愈”,也要小心。
03 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中招”?
2型糖尿病不是随机“挑人”,和生活方式、家族背景、年龄等密不可分。
1. 遗传因素 父母有糖尿病,子女发病风险增加2~3倍;但遗传≠注定,生活方式依然有很大影响。
2. 内脏型肥胖 肚子大、腰围增粗的人,比同体重但脂肪主要在四肢的人风险要高。脂肪易堆积在肝脏、胰腺等器官,影响胰岛素敏感性。
3. 年龄 随着年龄增长,胰岛素分泌慢慢下降,新陈代谢减慢。40岁以后,血糖问题更需要留心。
4. 少运动与应酬型饮食 久坐、运动少,加上高热量饮食,长年下来,胰岛素调节慢慢“超负荷”。
专家指出 有调查显示,超重肥胖者糖尿病患病率约为普通体重人群的3倍。
说起来,很多人到中年自感精力还可以,但内部“隐患”已经悄然累积。定期筛查更有意义。
04 检查环节其实没那么可怕
- 空腹血糖:清晨空腹抽一次血,空腹血糖≥7.0 mmol/L(毫摩/升)要留心。
- 餐后2小时血糖:喝下一定量葡萄糖溶液后(标准量),2小时后再测。≥11.1 mmol/L提示异常。
- 糖化血红蛋白(HbA1c):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6.5%基本可确诊。
检查流程清单
- 前一晚正常饮食,12小时不进食
- 到医院抽血做空腹血糖、HbA1c
- 必要时加做“糖耐量试验”
小科普 检查过程基本无痛,不会对身体有不良影响。结果有异常时,再找内分泌专科进一步咨询。
不太舒服、查血怕疼,大多是心理压力。其实,筛查本身很温和,关键是早发现早行动。
05 治疗不靠“单方秘方”,讲究这三个环节
方案 | 内容 | 适用阶段 |
---|---|---|
饮食+运动 | 增加蔬菜、全谷物,每周150分钟有氧运动,体重减轻5%,部分人血糖显著下降 | 初诊、早期 |
口服降糖药 | 药物分多种,包括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敏感性的类型。配合生活方式,个性化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 血糖控制欠佳时 |
胰岛素/新型药物 | 进展期或口服药效果有限时,需注射胰岛素,部分新型药如GLP-1受体激动剂还能帮助减重、减轻心血管压力。 | 发展较快或合并并发症 |
小结 治疗方案不是“一刀切”,医生会结合个人具体情况定制,并定期随访调整。
讳疾忌医、坚信“偏方管用”,往往拖延病情。系统的个性化管理,让2型糖尿病变成一种可以掌控的慢性病,而不是可怕“帽子”。
06 血糖管理,日常细节决定成败
- 血糖监测:初期建议每周监测1-2次,药物调整期则需更频繁。如果有连续血糖异常,建议加密监测。
- 外出就餐:优先选择粗粮、蔬菜,先喝热汤后夹菜,主食量比平时稍减,饮料建议白开水或淡茶。
- 运动建议:每周累计150分钟快步走、游泳、骑车都可以,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宜,餐后1小时更适合进行活动。
- 低血糖急救
- 出现出汗、心慌或突然饥饿感,立即补充15克糖分(如葡萄糖片、糖果4块、含糖饮料半杯),10分钟后再检测。
- 症状无改善要尽快就医。
日常小建议
- 记录每日饮食和体重变化,有助于长期观察趋势
- 按时服药、规范监测,不随意加减药物
- 随身带点葡萄糖,出差、长途开车时尤为重要
📝 🍚 🚶♂️ 🎯
总之,2型糖尿病常常没声没息地“走进生活”。主动关注身体的小变化,不怕筛查,学会自我管理,让血糖“有迹可循”。日常坚持调整,比一味纠结更靠谱。每一步都在为健康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