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麻醉管理必须知道的6件事
01 为什么腹腔镜肾部分切除对麻醉提出新要求?
想象一下,手术室里,患者正准备接受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一切都看起来很高效,但其实,这类手术和传统开刀手术有很大不同。腹腔镜要在肚子里“充气”,用二氧化碳制造足够空间,医生操作才方便。这个过程对麻醉医生就是个小考验——因为气腹让人的呼吸和心脏都会面临额外挑战。再加上要采取特殊的侧卧姿势,肾脏手术还有大出血风险,对整个麻醉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些变化会带来哪些健康影响?首先,气腹让腹内压力升高,有的人肺活量会短暂下降,血压和心率出现波动。再加上体位改变,一些循环系统较弱的患者容易出现脑供血不足、手脚麻木,甚至严重时心律失常。而如果术中出血量大,还可能引发血容量不足,严重危及生命。
02 术前麻醉评估,重点查些什么?
- 1. 心肺功能: 对于有心脏或肺部基础疾病的人,比如62岁的李先生(慢性高血压合并轻度冠心病),术前会做心电图、心脏彩超,评估能否承受手术带来的压力。
- 2. 凝血情况: 血液能否正常凝固直接影响手术风险。如果身体有出血倾向,手术中一旦大出血,麻醉管理就会变得格外复杂。
- 3. 肾功能: 所有做肾脏手术的患者,麻醉医生都会详细查肾功能指标(如尿素氮、肌酐)。特别是慢性肾病或者长期服药史的人,要小心肾脏负担。
- 4. 高血压者的血压目标: 实际上,术前血压最好稳定在140/90mmHg以下,波动太大会增加全麻风险。
03 哪种麻醉方式更适合腹腔镜肾部分切除?
说起来,麻醉方式其实并非只有一种。有人或许听说过椎管内麻醉(俗称腰麻),但到了这种手术场合,全身麻醉(简称“全麻”)才是首选。理由很简单——全麻下能彻底让患者失去意识,肌肉放松,减少手术干扰。而且气腹的体位和刺激椎管内麻醉很难胜任,安全性更差一些。
方式 | 优点 | 劣势 | 适用情况 |
---|---|---|---|
全身麻醉(全麻) | 控制度高 气腹操作无障碍 痛感全无 | 清醒时间略长 | 绝大多数腹腔镜肾切除 |
椎管内麻醉(腰麻) | 恢复快 麻醉药量小 | 难以满足手术体位、时长和气腹需求 | 极特殊禁忌下勉强考虑 |
最近几年,靶控输注(TCI)技术用得越来越多。数据显示,这项技术能帮患者麻醉苏醒时间缩短约40%,大大减少术后迷糊和恶心的情况。
04 手术中,最危险的3个时刻
- 气腹刚建立时:
气腹一打入后,腹压增高会让血压骤变。部分患者会出现短暂性血压升高或降低,喘不过气甚至心率加快。麻醉医生这时候会提前调节呼吸机,把二氧化碳调低,防止血液缺氧。 - 术中出血突发:
肾血管丰富。年轻男士陈先生因肾肿瘤接受切除,手术中意外大出血,麻醉团队立刻加快液体补充,监测循环指标——有惊无险。但类似情况如果抢救不及时,会导致器官灌注不够,甚至休克风险。 - 特殊体位期间:
多为侧卧、腰部高位,容易造成手脚麻木,有些人因压迫出现神经损伤。麻醉医生要勤换垫子、调整姿势,降低并发症。
05 术后镇痛,和普通手术有何区别?
很多人认为肾部分切除之后忍一忍就过去了,其实这种操作对创面、切口、肾周围组织的刺激比普通腹部手术大。让人觉得不舒服的除了刀口疼,还有深部隐痛,总是让人难以安稳休息。
麻醉医生不只是让你“一觉睡醒”,术后镇痛同样有讲究。目前推荐“多模式联合”,比如边用局部神经阻滞,边用对乙酰氨基酚这类镇痛药,偶尔配合极小剂量阿片类药物。重点是:避免那些会加重肾功能负担或伤害肾脏的传统止痛药,尤其像布洛芬、双氯芬酸等非甾体抗炎药,医生会慎用。
06 哪些人更容易出现麻醉并发症?怎么降低风险?
- 1. 肥胖人群: 超重导致气道管理难度上升,麻醉过程中更容易缺氧、血流异常。
- 2. 慢性肾病患者: 原本肾功能脆弱,麻醉用药稍有不慎就可能雪上加霜。
- 3. 高龄患者: 心肺储备减少,术中循环系统波动可能更加剧烈。
- 4. 合并心血管疾病: 比如冠心病、心律失常,打气腹和体位变化都可能让症状加剧。
07 术前术后,怎么做才能更安心?
简单来说,术前把基础疾病控制好,主动和麻醉师沟通自己以往的健康情况非常重要。手术当天,家属不用特别担心,麻醉医生会根据每个人身体状况定制方案。术后别逞强,哪里不舒服及时反映,比如胸闷、气短、持续口渴这些不太寻常的不适,要第一时间反馈。
实用Tips | 具体做法 |
---|---|
术前饮食 | 遵医嘱适当禁食,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
早期活动 |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有助于呼吸及肾脏恢复 |
复诊随访 | 按时复诊,出现持续不适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