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超标别大意!3分钟看懂高血压防治要点
01 血压高到底是怎么回事?
早点测测血压,可能让你少跑几次医院。其实,血压就是心脏把血液泵进血管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平常体检常提到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前者是心脏收缩时产生的压力,后者是心脏舒张时的最低值。
简单来说,收缩压反映大血管压力,舒张压与小血管弹性有关。从医学角度,成人的理想血压应低于120/80mmHg,只要反复测量达到140/90mmHg或以上,就可以确诊为高血压。
血压分级 | 收缩压(mmHg) | 舒张压(mmHg) |
---|---|---|
正常 | <120 | <80 |
正常高值 | 120-139 | 80-89 |
高血压 | ≥140 | ≥90 |
高血压表面上好像没啥存在感,实际上每多高一点,对心脏和血管的牵拉就多一点,危险也在悄悄积累。
02 身体发出这些信号要当心
- 晨起时头晕、头胀,尤其是在下床刚站立的一瞬间更明显。
- 后脑勺(医学叫“颈枕部”)有隐约的钝痛,不是刺痛,是那种“闷闷的”。
- 有的人会出现视物模糊,感觉看东西像隔了层雾气。
- 持续胸闷、气短,尤其是活动后更容易心慌。
不过,也有33%左右的人几乎没有任何不适。比如,前些天遇到一个52岁的男士,他体检前还觉得自己身体硬朗,血压测出来却已经150/92mmHg。这说明高血压“悄无声息”时,危险已经潜伏。
03 哪些人容易得高血压?
风险因素 | 说明/生活实例 |
---|---|
遗传因素 | 父母、兄弟姐妹中有高血压,自己也更容易出现问题。 |
高盐饮食 | 比如炒菜不用控盐勺,咸菜当主菜,血压升得更快。 |
肥胖与腹型肥胖 | 腰围“游泳圈”增粗,让血压升高风险翻倍。 |
精神压力大 | 长期加班熬夜、烦躁焦虑,使血管长期收缩。 |
缺乏运动 | 久坐不动,血管弹性下降,调节能力变差。 |
高龄增加 | 血管如同老旧的水管,弹性变硬,压力自然变大。 |
除此之外,部分人因为肾动脉狭窄、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特殊疾病,也会引发高血压,医学上叫“继发性高血压”。简单来说,这一类人往往血压控制得很难,需要进一步专科诊治。
04 确诊需要做哪些检查?
高血压不等于随便测一次就算确诊,规范流程必不可少。最基本的是在安静状态下,用合适的血压计测量,间隔几分钟再查一次,两次平均。如果发现高血压,还建议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看日夜变化是否明显。
- 血常规:了解有无贫血和基础感染。
- 肾功能:筛查高血压是否影响肾脏。
- 心电图:排查早期心脏损害。
- 尿常规:帮助发现微量蛋白尿等异常。
- 其它:有的患者还会做心脏超声等专项检查。
05 降压治疗有哪些选择?
高血压治疗,离不开药物。常见的5类降压药,每类作用原理不一样,会根据你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有的单药难以达标,医生会推荐2种药联合用。近年来,肾动脉消融等新兴疗法也开始应用,适用于对药物效果差的“顽固性高血压”患者。
药物类型 | 常见作用机理 | 主要特点 |
---|---|---|
CCB(钙通道阻滞剂) | 舒张血管,让压力下降 | 适合各年龄段,副作用少 |
ACEI/ARB | 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保护肾脏 | 糖尿病患者常首选 |
利尿剂 | 促进排盐和排水,减轻体内负荷 | 老年和合并心衰患者常用 |
β受体阻滞剂 | 降低心率,减轻心脏负担 | 心律快、心绞痛患者适用 |
肾素抑制剂等 | 针对特殊机制、难治型高血压 | 需要专科医生评估 |
比如,一位68岁的女性患者合并糖尿病和心脏问题,医生在CCB的基础上加用了ACEI和小量利尿剂,2个月后血压稳定在目标范围。这表明联合用药可以提高效果。
06 日常管理记住这5点
- 使用控盐勺,每次烹调时控制用盐量,逐渐习惯清淡口味,可以减少每天摄入的钠。
- 每周安排至少150分钟有氧运动,比如快走、骑车、游泳。运动时量力而行,不必过于激烈。
- 家庭血压计定时测量,记录上下午的血压变化,设立一个小表格,便于随访和调整治疗方案。
- 选择非腌制和新鲜食材,例如白灼蔬菜、蒸鱼排骨。这些食物本身含盐低,同时富含纤维和蛋白,有助于血管健康。
- 保持心态平稳,适当听音乐、与朋友交流,减轻心理压力,血压也容易降下来。
健康食物 | 主要好处 | 推荐吃法 |
---|---|---|
燕麦、糙米 | 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促进血脂代谢 | 早餐用燕麦粥、杂粮饭 |
西兰花 | 含天然抗氧化物,帮助调节血管 | 清炒或水煮最简便 |
海鱼类 | 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有助于血管弹性 | 炖汤、清蒸,少用重口味蘸料 |
香蕉等高钾水果 | 补钾有益于血压调节 | 每天加餐1~2根 |
有位55岁的朋友,按照医嘱记血压,并坚持早晚快走,半年后血压从150/95mmHg降到了132/85mmHg,生活状态也轻松了不少。这个例子说明,日常管理见效虽慢,但稳扎稳打最靠谱。
最后说两句
高血压本身不可怕,忽略它才危险。血压升高往往没有太多明显信号,但长期拉高的每一毫米汞柱,都会悄悄损伤身体。看到身边有人血压高或家里老人习惯吃咸菜,不妨多关注几句,帮他们测测血压,及时给出科学建议。主动记血压、调整饮食、规律用药,搭建起健康屏障,这才是与高血压相处的稳妥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