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遇上脑供血不足?3个信号别忽视,科学应对很简单
01 脑动脉供血不足到底是什么?
假如你有过这样的体验——本来在公园散步,突然感觉脑袋像被烟雾蒙住,反应比平时慢了半拍,这其实就可能跟脑供血不足有关。简单来说,这种情况就是大脑“没吃饱”,供血量达不到需求。
很多高血压患者对这个问题并不陌生。高血压会让血管一直处在较大压力中,时间久了,血管内壁容易出现损伤,慢慢就会变得越来越“窄”。尤其是脑部动脉,一旦出现狭窄,血液流过去就会受阻。这样,大脑得到的氧气和营养减少,整个人的精神和身体状态都容易出状况。
02 身体发出这些信号要当心
大多数时候,脑供血不足来的有点“悄无声息”,信号藏在一些小变化里。但出现下面三种情况时,建议别当成小事:
- 突然的头晕目眩: 比如站起时感到天旋地转,或是转头动作稍大时觉得眼前发黑。
- 短暂视力模糊: 一位64岁的男性患者曾提到,早上刷牙时突然看不清镜中的自己,几分钟后恢复正常。
- 突发肢体无力或麻木: 有些人会觉得某一侧胳膊腿没有力气,甚至手脚有点像“断电”一样。
当然,也有朋友担心“偶尔一次是不是就有问题”。其实,偶发短时的不适,尤其在劳累、熬夜、情绪波动后更常见,未必都需要紧张。但症状持续、出现次数多或影响正常生活的话,就得高度重视了。
03 为什么高血压会引发脑供血问题?
高血压好比一股长期不关的小水龙头,时间久了,水管(也就是血管)内壁会变厚、变硬甚至变窄。尤其大脑这种“用电大户”,任何堵塞都很敏感。
- 血管内膜损伤:高血压让血管壁承受的压力大大增加,内膜反复受刺激,容易出现不平整、斑块、甚至微小的裂口。
- 动脉硬化发展: 据有关研究,长期血压控制在160/100mmHg以上的人,脑血管供血不畅的风险是正常人的3倍。
- 血液流速变慢:血管变窄,像水管里进了沙子,血流变得缓慢,遇到拐弯或者分叉的地方更容易堵塞。
年龄增长、家里有脑卒中史,或者平时抽烟喝酒多、久坐不运动的朋友,风险要比普通人高不少。这说明,高血压控制不好,不只是“数字”升高,背后可能藏着大脑健康的隐患。
04 确诊需要做哪些检查?
很多朋友听到要查血管,头脑里立刻想到“大检查”、“造影”、“打针之类的”。实际上,现在有许多无创、安全的检查办法。
检查项目 | 检查内容 | 特点 |
---|---|---|
颈动脉超声 | 查看颈动脉有无狭窄、斑块 | 无辐射、无痛,小诊所也能做 |
经颅多普勒(TCD) | 检测脑部血流速度和波形 | 对脑血管供血问题敏感 |
CT血管造影 | 三维显示脑血管分布及狭窄情况 | 适用于二级医院以上 |
MRI/头颅CT | 发现脑部微小梗死等异常 | 不需打针,一般仅出现症状需要检查 |
很多时候,医生会根据具体症状和基础疾病合理选择两三项就够了。通常整个检查过程都很安全、舒适,别让恐惧拖延了发现问题的最佳时机。
05 治疗关键:降压+改善血流
针对高血压合并脑供血不足的情况,核心目标有两个:把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内,保证充足的脑部血流。
- 合理降压: 比如通过钙拮抗剂或ARB类药物,平稳把血压降下来。注意,突降反倒对大脑更危险,所以按医生的方案慢慢来。
- 改善血流: 根据具体情况,部分患者还会用到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帮助血液不那么容易“粘”。但一定要由专科医生评估风险后开具。
- 有严重狭窄时的选择: 对于部分脑动脉明确狭窄或堵塞明显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支架治疗,这相当于给血管装个“小撑子”,让血流通畅。
有位56岁的女性患者,因为血压一直不稳定,合并少量脑动脉斑块,医生让她调整降压药方案不久后,头晕明显减少,这说明规范治疗是真有效果的。
06 每天5分钟护血管小技巧
- 自测血压有窍门:固定每天早晚测量,取坐位静息5分钟后的数据。如果数字长期偏高,及时和医生沟通。
- 低盐饮食具体做法: 建议每天烹饪所用食盐总量控制在5克以内。例如家中可用一平勺标量分装,每顿少放一点,也能有效减少摄入。
- 合理运动安全第一: 有氧为主(快走、慢跑、骑车),每次30分钟,绝大多数人每周3~5次为宜。避免剧烈竞技动作。曾有72岁的男性,在坚持慢步走后,觉得整个人都轻快了很多。
最后,如果家里有40岁以上亲人,建议每两年规律进行一次颈动脉超声和基础体检,帮助早发现早处理。控制好血压、重视信号变化,很多问题其实可以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