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失控的5个早期信号,现在知道还不晚!
01 糖尿病到底是什么?
“血糖”两个字经常听说,却总觉有点遥远。其实,血液里的葡萄糖就像手机里的电量,供给身体每个部位。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胰脏会分泌“胰岛素”这把钥匙,把血里的糖送进需要的细胞里。糖尿病就是这套“能量开关”出了问题——要么钥匙坏了(1型),要么门锁生锈(2型)。
1型糖尿病多见于孩子或青年人,主要是身体突然不再生产“钥匙”(胰岛素);而成年人常见的2型糖尿病,则是“门锁”用久了变得不灵敏(胰岛素抵抗),身体再怎么加码开门,糖还是进不去细胞,只能堆在血里。长此以往,血糖慢慢升高,日常健康就会埋下隐患。
02 这些症状出现要当心
- 1. 小伤口久久不愈合 🩹
平时指甲边缘划破,破皮几天却总不见收口。30岁的刘先生工作忙,发现小伤口半个月还在,“以为年纪大了愈合慢”,后来体检才发现血糖已经超标。遇到轻微伤口难以自愈,别只怪皮肤差,这也可能是血糖太高影响了血管和免疫功能。 - 2. 常口渴、总觉得喝不够水 💧
一天里水杯装了又倒,嘴巴依然发干。其实身体是想通过大量排尿带走多余的糖,而口渴是人的一种补偿反应。一般夏天出汗多口渴正常,可如果到了秋冬还常常如此,要多想一步——是不是血糖出问题了。 - 3. 偶尔视力模糊,眼前像起了雾 👀
有些朋友时不时看东西发虚、看近看远都变模糊,揉揉眼还是没用。其实高血糖会让眼球内的水分和渗透压发生变化,只要血糖一波动,视力就变得不稳定。别把它全当作用眼疲劳,只要出现比较反复的眼花现象,需要及时检查血糖。
需要注意,糖尿病也常常“悄无声息”。有些人什么症状都没有,直到一次例行体检才发现“原来早已超标”。这提醒我们,只靠有没有感觉,远远不够。
03 为什么会得糖尿病?
原因 | 作用机制 | 风险特征 |
---|---|---|
胰岛素抵抗 | 细胞“不开门”让糖进入,血糖长期升高 | 常伴肥胖、腹围增加 |
胰岛β细胞功能下降 | “钥匙”制造能力减弱,供给不足 | 持续高血糖易损伤细胞 |
遗传因素 | 家族里有糖尿病,易受遗传影响 | 父母患病风险翻倍 |
年龄增长 | 新陈代谢变缓,胰岛素效率下降 | 40岁以后风险明显提高 |
数据显示,中国每10人就有1例是糖尿病前期,还有不少人自己没意识到。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肥胖和家族史是最典型的风险“助推器”。人到中年如果体型慢慢变圆,工作压力大活动又少,胰岛素的功能也会慢慢减弱。
不过,糖尿病不是一天形成的,即便高危,只要及时调整,还是有逆转的空间。
04 确诊需要做哪些检查?
- ✔️ 空腹血糖检测(FPG)
一般要求晚上八点以后不进食,第二天早晨抽血。<6.1 mmol/L的为正常,≥7.0 mmol/L可考虑糖尿病诊断。 - ✔️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6.5% 以上考虑糖尿病;5.7%-6.4%为糖尿病前期。 - ✔️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主要用于空腹血糖临界或孕妇筛查,检查餐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时提示糖尿病。
一些医院会建议同时查尿糖和肝肾功能,帮助排查并发症。首次筛查建议到正规机构完成,如社区医院或大型三甲医院。
05 科学控糖的3大武器
控糖策略 | 要点说明 | 实用建议 |
---|---|---|
饮食管理 | 关注升糖指数(GI),比如糙米、燕麦升糖慢。粗杂粮和蔬菜可帮助血糖稳定。 | 一餐中主食别全是白米面,试着加点豆类和全谷物。小份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
运动疗法 | 有氧运动(快走、慢跑、骑车)最能提升胰岛素效果。 | 每周累积150分钟以上,比如每天快步走30分钟,三五好友一块运动更易坚持。 |
药物选择 | 1型需要胰岛素注射;2型多选口服药,重者加胰岛素。 | 用药需医生指导,不能擅自调整剂量。定期复查很重要。 |
有位55岁的王阿姨坚持每天公园散步、晚餐杂粮饭,血糖逐月下降,医生说“生活方式比药还靠谱”。这说明,长期坚持比短期突击更有效。
06 每天5分钟预防指南
- ✔️ 控制体重:研究发现体重下降5%-7%,糖尿病发病率降低近一半。
- ✔️ 每周动起来:建议每周3次快走,每次30-50分钟。
- ✔️ 膳食优选:餐盘多些蔬菜、全谷物,喜欢水果尽量选糖分低的,比如圣女果、蓝莓。
推荐食物 | 功效 | 吃法建议 |
---|---|---|
燕麦片 | 富含纤维,助力血糖平稳 | 早餐或主食替换,每次约30g |
豆类 | 提升饱腹感,减缓血糖升高 | 做汤或凉拌,每周2-3次 |
深绿色蔬菜 | 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 | 每餐一小碗,拌炒或做汤 |
- 久坐不动
- 熬夜,睡眠不足
- 经常暴饮暴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