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急性扁桃体炎来袭,别让喉痛困扰你!

  • 62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急性扁桃体炎来袭,别让喉痛困扰你!封面图

喉咙痛到吞刀片?八成是急性扁桃体炎在作怪

01 扁桃体发炎到底是什么?

有的人最近一说话、吃饭,喉咙就疼得像被什么东西划过。其实,咽部的扁桃体有点像“守门员”,天生就负责防御外来细菌、病毒。正常时默默无闻,遇上病毒或细菌大军“进攻”,就可能变得又大又红,甚至肿胀、化脓。

急性扁桃体炎发作时,喉咙表面能看到白色的分泌物(脓点),有时候伴随口臭。整体来看,初期可能只有轻微咽干或者偶尔不舒服,但一旦加剧,吞咽、说话甚至张口都会疼得厉害。

😀 小知识
  • 扁桃体其实属于淋巴系统的一部分,是人体第一道“免疫防线”。
  • 有不少人小时候反复发炎,长大后才逐渐停止。

02 这些症状出现快去医院

平时偶尔喉咙轻微不适可能没太大关系。但如果出现下面这些警告信号,就别再自己扛了:

  • 吞咽剧痛:感觉咽口水像刀割,甚至影响进食。
  • 高烧:体温超过39℃,而且吃退烧药效果有限。
  • 颌下淋巴结肿大:脖子两侧摸起来有肿块,压着还痛。
  • 化脓分泌物:喉咙可见白色脓点,或者伴有口腔异味。

有位16岁的女生,一天之内从只是嗓子有点疼迅速发展到不能吃饭、高烧、脖子肿大。赶紧到医院,医生一查是急性扁桃体炎,及时用药很快缓解。
这类剧烈、持续的症状一定要重视——通常48小时内就医,可以大幅降低严重并发症风险。

🚨 快查表:要不要马上就诊?
症状 家中观察 建议就医
低烧(<38.5℃) ✔️
吞咽轻度不适 ✔️
体温≥39℃且不降 ✔️
持续性咽痛/脓点 ✔️
颈部肿块触痛 ✔️

03 为什么突然就发炎了?

说起来,急性扁桃体炎其实就像门外突然闯进了一群“不速之客”。最常见的是溶血性链球菌(一种细菌),其次有腺病毒等。有些流感、感冒高发季节,小孩子和青少年容易被这些病原体盯上。

  • 免疫力下降:比如熬夜、压力大后短暂“防线松懈”,细菌更容易趁虚而入。
  • 环境因素:长期处于人多密闭空间,空气不流通,也是发炎高发的隐性诱因。
  • 特殊人群容易感染:青春期、学龄儿童,或者鼻炎、腺样体肥大者,扁桃体负担更重,容易反复发炎。

有研究显示:每年秋冬季,少年儿童急性扁桃体炎发病率明显上升。部分患者甚至会因为免疫力暂时降低,一周内反复发作两三次。

🧑‍⚕️ 专家小贴士
  • 急性扁桃体炎大约80%由细菌引起,以溶血性链球菌最常见。
  • 反复熬夜和疲劳,是青少年发作的常见诱因之一。

04 医生怎么确诊?要做哪些检查?

对大多数人来说,一旦出现剧烈咽痛或高热,都会去医院寻求专业判断。但医生的诊断不是单凭症状下结论,通常会走一套“三步法”:

  1. 咽部视诊:直接观察扁桃体,有无肿大、红肿、白色分泌物。
  2. 血常规检查:观察白细胞是否升高,辅助判断是细菌还是病毒感染。
  3. 咽拭子快速检测:特别针对链球菌,明确是否需要用抗生素。
🔬 小贴士
  • 只有明确是细菌感染,医生才会开抗生素,避免滥用。
  • 部分医院可以在30分钟内给出咽拭子检测结果。

05 科学治疗记住这3步

急性扁桃体炎的治疗目标很清晰:控制感染、缓解疼痛、预防并发症。具体方法如下表:

治疗环节 核心措施 一般时机
抗生素 青霉素类为首选(如阿莫西林),对链球菌有效。
有青霉素过敏时换用红霉素。
确诊为细菌感染后立即开始
退热止痛 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38.5℃以上推荐使用,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 体温高、疼痛影响进食时
局部处理 轻柔漱口(水温适中),个别化脓部位可局部消毒(如含药漱口液) 伴有脓点时,同时做好日常清洁

药物必须足量完成疗程,症状缓解后也不要提前停药。用药期间若出现皮疹、呼吸异常等特殊反应,需要及时联系医生调整方案。

💊 用药建议
  • 切忌自行买抗生素,剂量和疗程要遵医嘱。
  • 退热药服用后2小时内如无效,应联系医生复查。

06 康复期做好这几点好得快

扁桃体炎症缓解后,正确护理能加快恢复,减少复发。饮食、作息、口腔清洁这三个方面尤其要注意:

饮食建议
  • 温凉流质(如稀饭、鸡蛋羹、温牛奶)可降低喉部刺激
  • 多喝水有助稀释分泌物,促进代谢
休息安排
  • 急性期卧床1-3天,精神恢复后逐渐活动
  • 睡眠充足,帮身体修复受伤组织
口腔清洁
  • 早晚用温水轻轻漱口,避免剧烈刺激
  • 刷牙时选择柔软牙刷,减少局部损伤
🌱 小提示
  • 症状消失后,务必坚持完成医生开具的整个疗程,不自行停药。
  • 康复初期避免用嗓过度,减少剧烈咳嗽等刺激。

07 专家科普总结

急性扁桃体炎就像小家庭里突然来访的麻烦客人,虽然不会长期缠身,但短时间内带来的不适不能小看。只要识别高风险信号,及早就医诊断,正规治疗配合细致护理,绝大多数人都能快速好转,也不用因担心反复发作而焦虑。遇到反复、高烧或伴有颈部肿痛,别硬抗,求助专业医生,是最直接的解决办法。
希望这份指南,能帮你和家人舒心应对“小麻烦”,健康地度过每一个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