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冠心病预警:早发现、早治疗,让你远离心脏危险

  • 236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冠心病预警:早发现、早治疗,让你远离心脏危险封面图

冠心病:早发现早治疗,心脏健康有保障

01 胸口闷痛就是冠心病吗?

有些人一感到胸口不舒服就怀疑是不是得了冠心病。其实,冠心病最常见的症状确实是胸痛或胸闷,但不少早期患者,症状很轻微,甚至以为是累了或者吃撑了。举个例子,王先生最近发现爬楼梯会有阵阵胸口发紧,但休息几分钟又恢复了,他并没有马上重视,认为只是年纪大体力下降了。

需要明确的是,冠心病是由于供应心脏的血管出现了狭窄或堵塞,导致心肌缺血。这时身体会用一些不起眼的小信号提醒你。尤其是活动后容易感到胸闷、乏力,偶尔心跳有些紊乱,甚至会误以为仅仅是普通的疲劳。这种情况经常被忽视,但它是心脏缺氧的不容小觑的提示。

小建议:胸部不适反复出现时,不要一味忍耐,及时和医生沟通才放心!

02 出现这些信号要当心 ⚠️

  • 活动后胸痛:上下楼或快走时胸口疼痛、发紧,通常数分钟可以缓解。但如果痛感一直持续,就要警惕了。
  • 气短、呼吸困难:平时能做的家务突然干不了,稍动一下就想喘气。尤其是夜间平躺时变明显。
  • 不典型表现:有时疼痛部位不在胸部,而是在牙齿、脖子、背部或上腹部。有位68岁的女士,长时间以为牙疼,直到做了相关检查才发现问题竟然出自心脏。
  • 出汗、恶心、心慌:这些症状如果和胸痛一起出现,不要犹豫,应立即就医。
提示:持续胸痛超过15分钟,尤其是伴有左臂放射痛,须立刻拨打120。

03 血管为什么会"堵车"?

血管本来通畅,为什么会慢慢变窄甚至堵起来?简单来说,冠心病离不开一个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这其实像是在交通主干道上堆积杂物,久而久之,血流流通受阻,心脏“饿”了就报警。

常见风险因素包括以下几类:

因素 影响机制
高血压 长期使血管壁压力增大,破坏血管内皮,促进硬化。
糖尿病 血糖波动加速血管损伤,易形成粥样斑块。
吸烟 损害血管壁结构,令斑块更易形成。
脂代谢异常 血脂升高,促进斑块堆积。
高龄/家族史 年龄增长、遗传带来基础风险。

有数据显示,有上述问题的人群,冠心病的概率会增加2倍以上,所以高危人群要更早关注自己的心脏表现。

04 确诊需要做哪些检查?

如果医生怀疑冠心病,通常会推荐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检查。面对"心电图"、“冠脉CTA”这些名称,有些朋友会感到陌生或担心。

  • 心电图(ECG):快捷、无痛,适合初步筛查,能发现心肌缺血或心律异常。
  • 冠脉CT血管成像(CTA):无创检查,可以清晰显示冠状动脉有无狭窄。特别适合临床症状但风险不高的人群。
  • 冠脉造影:当疑问最大、风险很高或者已考虑支架、搭桥时采用。较为精确,属于有创检查,但过程安全、短暂。
实用提醒:检查前要详细告知医生本身的疾病史和药物过敏,帮助规避风险。大多数检查当天就可以完成,不需要过多紧张。

05 治疗方法怎么选?

  1. 药物治疗:主要是抗血小板、降脂、缓解心绞痛等。适合大部分轻中度患者。用药人群要长期坚持,不可随意停药。例如,刘女士通过规律服药控制心绞痛,几年下来几乎没有复发过剧烈症状。
  2. 介入治疗(支架):用于血管狭窄较重、药物难以控制的情况。支架植入能迅速解除血流障碍,很多患者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床活动。但术后要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不然容易堵塞。
  3. 冠脉搭桥手术:适用于血管问题严重、多支病变者。属于大型手术,恢复期长些,但对于特定患者,可大大降低复发和急性心梗风险。
提醒:治疗方案没有万能公式,高危患者应和心脏科医生一起针对自身情况定制,切勿自己变更药物或盲目操作。

06 护心行动从现在开始 🏃‍♂️

防治冠心病,并不只是医生的事。日常生活的点滴习惯,其实最能帮助你守住“生命要道”——心脏血管。重点在于持之以恒的小改变,日积月累才显著。

日常行动 具体建议 健康益处
增加蔬果 每天一盘深色蔬菜,两份应季水果 富含膳食纤维、抗氧化,有助稳定血脂
适度运动 每周快走40分钟*3次起步 提升心肺功能,调整血压血糖
规律用药 抗血小板、降脂等药物按时按量 持续降低心血管风险
情绪管理 尝试冥想、谈心、慢呼吸调节压力 缓解交感神经紧张,有利心脏健康
戒烟 彻底停止吸烟,避免二手烟 显著降低血管损伤发生率
日常建议
  • 40岁以后,最好每年测一次血压和血糖
  • 支架术后,别忘了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药

研究发现,接受规范治疗和积极生活方式干预的患者,80%以上都能保持正常生活。其实,血管健康从日常着手,比事后追悔要容易得多。

不妨现在就开始关心自己和家人的心脏,有一点变化及时询问医生。对于心脏健康,与其等到危险来临,不如早些留心,早发现,早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