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秋冬季上呼吸道感染警觉指南:症状、预防与治疗

  • 59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秋冬季上呼吸道感染警觉指南:症状、预防与治疗封面图

秋冬高发!上呼吸道感染的科学应对指南

01 什么是上呼吸道感染?

最近不少人感叹:一到秋冬,身边三五个人里就有鼻塞、咳嗽。有门诊医生甚至说过:“60%的病人其实是因为上呼吸道感染来看病。”但很多人其实分不清,感冒和流感是不是一回事。

简单来讲,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就像小区门口来了不请自来的访客,有的是普通邻居(感冒),也有少数“不速之客”(流感)。它指的是鼻子、喉咙等部位被病毒或细菌侵袭后引发的小麻烦。普通感冒常见打喷嚏、流鼻涕,流感的“阵仗”更大,常出现高热和全身酸痛,恢复慢,还容易合并更严重的肺炎等并发症。这点要区分清楚。

小贴士: 感冒 ≠ 流感,别被名字迷惑,体感轻重不同。

02 这些症状出现要当心

🔍 其实,上呼吸道感染早期的症状有点像秋冬的常见“小状况”,偶尔打喷嚏、喉咙痒,大多数人会以为只是受凉。但如果出现以下信号,最好别拖延:

常见表现 警示信号
持续鼻塞、流涕,咽喉红痛 高热(体温≥39℃)且反复不退
咳嗽、声音沙哑 呼吸急促、胸闷或明显呼吸困难
轻度头痛、乏力 极度乏力、精神差、持续呕吐
无力、胃口变差 皮肤青紫,出现意识不清

比如有一位62岁的老人,因反复高烧、精神不佳就医,检查后发现已合并肺炎。这个例子说明,出现高危表现要尽快就诊,老人和年幼孩子尤其要小心。

小提醒: 症状持续3天以上,或者出现以上表格中右列的危险信号,别耽误,及时去医院。

03 为什么秋冬容易“中招”?

很多人好奇:“我平时挺注意卫生,怎么一换季就容易感冒了?”其实,病毒像种子,空气干冷、居家密闭、抵抗力稍弱时就更容易在你体内“安营扎寨”。

  • 病毒传播快: 秋冬室内空间紧密,人流多,病毒的“传播半径”变大,比如班级或者开会的小型空间,呼吸道飞沫和手部接触都是传播渠道。
  • 防御变弱: 天冷会让鼻、喉局部黏膜的小卫士“打盹”,抵御外来侵袭的能力变弱。
  • 身体适应期: 温度变化大时,身体还来不及适应,免疫系统容易跟不上节奏,比如连续加班、熬夜、运动少时,病毒有“可乘之机”。
  • 高危人群: 孩子、老人本身免疫力弱,被感染的概率能高出一倍。成年人每年还会得2-5次,学龄儿童可达6-10次。

💡 医学数据显示:勤洗手能降低40%的呼吸道感染风险,这也从侧面说明平时病毒传播无处不在。

04 医生如何判断上呼吸道感染?

很多时候,患者进门医生就能通过症状大致判断是否是上呼吸道感染。为了更准确,有些简单的检查能帮忙把复杂问题变简单,让你心里有底。

  1. 血常规: 医生会看看白细胞等指标,判断是病毒性还是细菌性感染。抽血很快,不用担心痛苦。
  2. 咽拭子: 用棉签在咽部轻轻擦拭一下,检测病毒或细菌类型。这一步多见于有流感高危倾向或病情较重时。
  3. 简易体格检查: 看看喉咙是否红肿、有无脓性分泌物、听呼吸有无异常音响,帮助排除严重变异可能。

例如有个28岁的白领,发热难退、咽痛影响吞咽,医生判断为病毒感染,通过咽拭子等检查后迅速给出合适方案。其实,检查过程并不复杂,也不会带来额外负担。

友情提示: 检查项目听起来多,其实都是常规举措,单次费用不高,安心参考医生建议就好。

05 科学治疗这样做

很多人感冒后第一反应就是找各种药,甚至自己随便吃抗生素。其实,上呼吸道感染大多数由病毒引起,对抗生素并不敏感,滥用反而添麻烦。

💊 对症为主: 轻症主要靠休息、多喝水,缓解咽痛和头痛可用退烧镇痛类药物。咽喉肿痛明显可短期用含西地碘的含片辅助。
🦠 抗病毒药物: 部分流感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可用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
⚠️ 抗生素要慎重: 只有明确有细菌感染,比如持续高烧、咽部大量化脓,或出现并发症时才需要,必须遵医嘱使用,不能自行买药。

有位41岁的女性自行口服抗生素3天后腹泻,后来才就医被提醒用药不当。说明抗生素不能随便用,避免副作用或耐药问题。退烧药也不能连续频繁吃,体温38.5℃以上考虑使用,普通情况下让身体自己“打仗”,恢复更快。

帮你记住: 药不是魔法,症状缓解也需要时间。多数病毒性感染7-10天自愈,只有情况加重或超过3天不缓解再考虑进一步干预。

06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说到底,不让病毒有可乘之机才最省心。养成好的卫生习惯,比吃什么药都有效。科学研究发现:勤洗手这件小事,能帮你把感染风险减少40%。除此之外,还有哪些简单又实用的小建议呢?

日常习惯 具体做法 适用人群
勤洗手 用流动水和肥皂,外出回家、饭前便后都要洗 所有人(尤其儿童、照护老人)
常通风 每天至少开窗通风两次,每次20分钟 家庭、学校、办公室
戴口罩 人多密闭空间、地铁公交主动戴,减少飞沫传播 流感高发期及高危人群
提升抵抗力 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量运动 成人、老人、青少年
定期接种疫苗 每年流感疫苗、肺炎疫苗,有基础疾病者尤为重要 老人、儿童、慢病患者
特别提醒: 老人和孩子遇到高热、精神差要格外关注,别拖着自行处理。如果实在吃不下饭,明显脱水,或者家人表现异常,尽快送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