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高发季,这些症状别硬扛!科学应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0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到底是什么?
冬天办公室里喷嚏此起彼伏,家里孩子放学总是流鼻涕,很多人习惯以为“感冒”就是着凉而已。其实,医学上说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指鼻子、咽喉等地方短时间发生炎症,多由病毒惹的祸。
你可以把鼻咽喉看作健康的“交通要道”,当病毒闯进来,道路就会变得不通畅:嗓子沙哑、鼻子堵塞、偶尔咳两声,这些都是小麻烦。有时候还会遇到“流感”这种更厉害的对手,它来的时候往往夹带着高烧、全身疼痛,让人难以忽视。不过,普通感冒和流感还是有所区别,主要在于发热的程度和身体的不适感。
02 出现哪些症状要小心?
- 1) 三天高烧不退 比如,有位35岁的女士本来只是鼻塞、偶尔打喷嚏,第二天开始发烧到39°C连续3天,退烧药也不管用。像这样持续高热,需要及时去医院。
- 2) 脓性分泌物多,伴剧烈头痛 如果鼻涕变得黄绿色、黏稠,伴随额头或眼眶剧烈疼痛,别以为只是小感冒——这种情况可能提示鼻窦炎。
- 3) 小孩呕吐、拒绝进食 有5岁的孩子,发烧第二天开始频繁呕吐,一口不吃东西,也不吵不闹。这种表现容易被忽视,其实已经属于急诊范围。
- 4) 老年人症状不典型 70岁的老人感冒时可能没有明显发烧,就是精神不振、食欲差。这类人感染后病情容易进展,需格外留心。
03 为什么老是被病毒“盯上”?
有人一到冬天就感冒,甚至一个月反复几次。其实,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特别“会传播”,主要有三条路:
传播途径 | 简单说明 | 生活现实例子 |
---|---|---|
飞沫 | 咳嗽、打喷嚏时,病毒随液体扩散在空气 | 公交车上有人猛然咳嗽一声,病毒可能就“漂”你身上 |
接触 | 触摸被病毒污染的门把、鼠标后,摸脸 | 传阅文件、门把手,手没洗就揉眼睛,容易“中招” |
气溶胶 | 病毒悬浮在空气,尤其在密闭环境下传播 | 电梯、会议室不开窗人多时,病毒容易“趁机扩散” |
免疫力低下的人更易反复感染。比如儿童与老人,或者慢性病患者,身体的“防护墙”本身就比较脆弱。数据也提到,儿童在秋冬季每年平均会感冒6~8次,远高于成年人的2~4次。这说明年龄及体质,对感染的风险影响很大。
04 去医院到底要做哪些检查?
一旦病情严重又决定就医,大部分人最关心的就是:这些检查有啥用?会不会很复杂?
-
通过分析白细胞等指标,帮助医生判断是病毒还是细菌在作祟。 血常规检查 -
可以进一步了解身体有无严重炎症,为是否要用抗生素提供参考。 C反应蛋白(CRP)
实际上,这些检查都是非常常规的项目,采血量很少,对身体没负担。结果很快出,直接为后续用药提供依据。不用担心“做一个检查就有啥风险”——这些是辨别疾病性质的“明灯”。
05 科学治疗怎么做,不踩坑?
- 首选对症处理:
绝大多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由病毒引发,多喝水、多休息、通风环境、适当饮食即可,不需要专门用药。 - 安全用药清单:
鼻塞可以用生理盐水喷雾,咳嗽严重时选用对症止咳药。发烧38.5°C以上,才建议短期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等),避免长期依赖。 - 抗生素使用禁忌:
除非检查证实合并细菌感染,否则不要自行使用抗生素。滥用不仅无效,还容易产生耐药风险,反而让身体更脆弱。 - 儿童和老年人特殊处理:
虽然成年人多半可以“多休息自行恢复”,但儿童呕吐拒食、老人持续没精神,必须尽早求医诊治。
06 日常这样预防最有效
平时怎么做,才能大大降低感冒风险?这里有几条实用技巧和饮食推荐,让身体防线坚固些。
- 洗手七步法(👐 清洁好帮手)
- 流水冲湿 → 抹皂搓手掌 → 搓手背指缝 → 揉指尖指甲 → 拇指旋转 → 手腕 → 彻底冲净
- 多开窗通风(💨 室内空气流通能减少病毒停留)
- 少扎堆凑热闹(😷 人多密闭场所戴口罩,必要时“拉开距离”)
- 增强营养抵抗力
- 猕猴桃——富含维生素C,有助抵抗病毒
- 鸡蛋——优质蛋白促进免疫
- 胡萝卜——β-胡萝卜素有益呼吸黏膜健康
- 燕麦片——补充膳食纤维,稳住肠道“微生态”
📋 TIPS:这些表现不容忽视
情况 | 行动建议 |
---|---|
病程超过3天高热 | 立即医院就诊,排查流感/肺炎等风险 |
脓涕变多、头痛难忍 | 警惕鼻窦炎,建议找耳鼻喉科医生检查 |
儿童呕吐、拒食喝水 | 紧急前往儿科就医,预防脱水和重症 |
老年人“无明显发热”,但精神变差 | 及时体检,必要时住院观察 |
最后有话说
很多人觉得感冒只是小插曲,随便扛扛就好了。其实,任何“身体异样”都值得我们多留点心——及时区分轻重,找对科学方法比一味硬扛更靠谱。只要在日常保养、突发症状这两头把握住,“小麻烦”也能被大大化解。别忘了,将这些实用的预防与应对经验告诉家人,也许一天的细心换来一整季的安稳。感觉不对就去医院,懂得判断、懂得保护,这才是健康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