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乳腺癌:科学应对与预防
01 乳腺癌是什么,该重视哪些影响?
不少人觉得,乳腺癌这个词听起来离生活很远,可身边的长辈、同事、朋友,总有人或听说过或亲身经历。它其实并非罕见病,在成年人中,尤其女性,一生中罹患乳腺癌的可能性并不低。根据世卫组织数据,2022年全球约有230万女性新发乳腺癌,67万人死于乳腺癌。
乳腺癌是乳腺组织里不正常细胞失控生长形成的肿瘤。它早期常常安静无声,仅出现一些轻微、偶尔的细微变化;可一旦发现时如果已进展,就可能面对手术、放疗、化疗甚至更复杂的治疗。乳腺癌主要见于女性,但男性也有发病的可能,包括青年、中年和老年人。乳腺癌的治疗已经高度规范化,肿瘤科在疾病的诊断和全程管理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果能早发现、早治疗,绝大多数乳腺癌是可控的。
总的来说,了解乳腺癌现象,积极面对,才能规避恐慌,也减少误解。
02 乳腺癌有哪些早期信号?
乳腺癌往往悄悄出现,没有剧烈的不适。其实,早期常有一些被忽视的征兆:
- 偶尔摸到乳房某处有小硬块,性质坚定,不移动,甚至无疼痛感;
- 乳头偶发轻微发痒、刺痛、分泌物,有时颜色透明或淡黄色;
- 乳房形状轻度变化,衣服贴身时感到一侧皮肤有轻微凹陷或隆起;
- 腋下偶尔感到轻微肿胀。
这些表现很容易被误认为日常浮肿、乳腺增生或生理周期波动。然而,如果持续数周甚至更久,或有加重趋势,这时及时去医院请医生检查,才是明智之选。
03 这些更明显的症状,别轻易放过!
- 明显乳腺肿块:手能清楚触到,无论大小,持续存在;尤其质地坚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
- 乳头流血或颜色异常分泌物:并非哺乳期,却有粉色、红色、褐色分泌物。
- 乳头内陷或乳晕溃疡:乳头形状发生变化,表面出现湿疹样破损,甚至结痂,难以愈合。
- 明显的乳房形状、大小变异:原本对称,突然出现一侧凹陷或隆起,或皮肤橘皮样(毛孔突显)。
- 腋下有硬结肿块,活动受限。
有位65岁的女性朋友,日常体检前并没有特殊不适,只是摸到右乳肿块才警觉,进一步检查才发现已为乳腺癌,并合并腋窝淋巴结转移。她的经历说明:症状一旦显现,宜尽快到医院肿瘤专科做规范诊治。
这些明显变化不可掉以轻心,早一步行动,可能改变一生。
04 为什么会得乳腺癌?看清风险因素
乳腺癌的发生并非偶然,涉及遗传、激素、生活方式等多方面。
-
遗传基因 🧬
有乳腺癌家族史(如母亲、姐妹患病)的人群风险更高,某些基因突变如BRCA1、BRCA2明显增加患病几率。但并不是有家族史就一定会得,反之无家族史也并非绝对安全。 -
激素因素
长期雌激素水平偏高,比如初潮早、绝经晚、没有生育史,或者超长期使用激素替代疗法,这些都被认为会提高乳腺细胞异常增殖风险。 -
年龄和性别
年龄越大,风险逐渐升高。绝大多数乳腺癌发生在中年或老年女性,但男性也有患病的可能。 -
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
肥胖、饮酒过量、缺乏运动、长期精神压力大都与乳腺癌发生相关。辐射暴露也是一个值得警觉的环境因素。调查显示,体重超标、饮酒频繁的女性,乳腺癌风险会随之增加。
简单来说,乳腺癌的原因比较复杂,并非单一因素导致,很多人查不到具体诱因。这也提醒我们,风险和每个人的遗传、生活习惯息息相关,不能只凭单一标准自我评估。
05 乳腺癌怎么确诊?常见检查流程
- 临床体格检查:医生先通过手检评估乳房和腋下是否有性质可疑的包块、皮肤或乳头变化。
-
乳腺影像学:
① 乳腺X线钼靶:筛查微小钙化灶或密度结节,适合40岁以上女性定期体检;
② 超声检查:能够区分囊性、实性肿块,对年轻女性、乳腺结构较致密者尤为合适。 - 穿刺活检:通过细针或粗针取疑似病变组织,做病理诊断。这是诊断乳腺癌最直接、最权威的方法。
-
进一步分型和分期检查:
如免疫组化(检测ER、PR、HER2、Ki-67等分子指标),有助于指导后续治疗。 - 疑似转移时的全身检查:如CT、MRI、骨扫描等,判断有无远处转移。
简单来说,从发现问题到最终确诊,流程是逐步递进的。“一步一步查明原因”是目前最稳妥的办法,切忌因恐慌而盲目做过多检查,也不要掉以轻心不做检查。
06 治疗方法有哪些?肿瘤科医生在做什么?
乳腺癌治疗是个“组合方案”,并不只靠单一方式。当前常用方法包括:
-
手术治疗 🔪
分为保乳手术(切除病变,保留乳腺)和乳房切除术(全部切除患侧乳腺),选择形式取决于病灶大小、位置和转移情况。 - 放射治疗:适合病灶较大或手术后辅助,减少肿瘤局部复发机会;也用于无法手术或术后残留风险高的人群。
- 化学治疗:用于三阴性、淋巴转移或较进展病例,通过药物杀灭癌细胞。
- 靶向治疗:如肿瘤HER2阳性,针对性用药(如曲妥珠单抗),效果明确、副作用相对低。
- 内分泌治疗:激素受体阳性者服用的特定药物(如他莫昔芬),预防复发。
- 免疫治疗:适合部分PD-L1高表达病例,能增强身体识别和清除癌细胞能力。
多种治疗经常要联合进行,肿瘤科医生会根据病理类型和分期,综合评估后制订最合适的管理方案,贯穿诊断、治疗、康复各阶段,动态调整以优化效果。
07 乳腺癌怎样科学预防和日常自护?
饮食与生活方式对降低乳腺癌发病有积极帮助。下面这些做法简单实用,建议一一尝试:
- 多吃新鲜蔬果🍅🥦:富含纤维和多种维生素,能帮助身体减少异常细胞堆积。建议每日保持五种不同种类的果蔬。
- 摄入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胸肉、鸡蛋、豆制品,有助增强身体修复力,每餐适量摄取。
- 适量奶制品🧀:每天一杯牛奶或酸奶,有助提供钙和部分必需微量元素。
- 定期锻炼🏃♀️: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散步、慢跑、游泳、跳绳,有助体重管理和激素平衡。
- 保持健康体重:体重指数(BMI)控制在普通范围,对减少乳腺癌风险大有好处。
- 定期体检:40岁以后建议每1-2年做一次乳腺检查,包括乳腺B超或X线钼靶。家族史阳性、或有其他危险因素的女性,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提前。
- 学会自我检查:每月一次,建议在月经结束后一周,手法要轻缓仔细,熟悉自己的乳腺结构。发现任何变化时,第一时间到医院肿瘤医生门诊就诊。
从日常饮食、运动到自查和定期体检,都是可持续、易于做到的防护环节。只要坚持,乳腺健康自然不被忽略。
结语
乳腺癌其实并不可怕,懂得如何早期识别,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听取专业意见,能大大提升生活质量。日常通过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定期自检,帮身体加上一道“健康防线”。对每个人来说,都值得早点关注、早些行动,自己的健康才能真正掌握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