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早发现早治疗,这些关键点要掌握
01 乳腺癌到底是什么?
说起乳腺癌,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乳房长了肿块就很危险”。其实乳腺癌并不是单一的病,它像一支庞大而复杂的“队伍”,成员成分各异,反应也各不相同。比如,有的类型生长缓慢,有的变化快得让人担心。不同类型的乳腺癌,对治疗的反应、后续发展、预后好坏都有差别。
类型 | 特点 |
---|---|
导管原位癌 | 仅限于乳腺导管内部,未扩散。早诊断时治愈率高。 |
浸润性导管癌 | 已突破管壁,可扩散周围组织,是最常见的类型。 |
浸润性小叶癌 | 源自乳腺小叶,部分患者发展隐匿,不易察觉。 |
乳腺癌不等于绝症。随着医学进步,早发现、及时干预,许多患者可以过上正常、有质量的生活。
02 哪些症状提示可能患乳腺癌?
乳腺癌早期往往“悄无声息”,没有疼痛或者明显示警。所以,不少人是体检时意外发现。慢慢地,才会有一些比较容易察觉的症状。
- 乳房无痛性肿块:最常见,摸到质地较硬、边界不清的包块,通常没有疼痛。
- 乳头异常分泌:如有血性分泌物或乳头溢液,需要检查。
- 乳房或皮肤凹陷、橘皮样改变:皮肤突然凹下、粗糙变厚,要小心。
- 乳头回缩或变形:尤其与周围组织固定在一起不能恢复,要重视。
乳腺有异常,立刻就诊,比拖延观望强太多。
03 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得乳腺癌?
有时候,乳腺癌仿佛“专挑人下手”。其实,这背后确实有规律。家族史、激素水平、年龄增长等等,都是比较有影响的“幕后推手”。
父母或姐妹中若有人患乳腺癌,风险会升高。医学界调查显示,BRCA1/2等基因突变者,发病率明显提升。经验表明,有类似家族史的人,25岁以后就要提前专门做乳腺筛查。
长期雌激素水平偏高(无论是自身分泌还是外源补充),让乳腺细胞“过度活跃”。比如,初潮早、绝经晚、从未生育、较晚怀孕,都会让风险增加一点。
乳腺癌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但年轻人也不是绝对安全。年龄越大,细胞基因突变的机会越多,自然风险上升。
和肥胖、缺乏锻炼、饮酒有关。不是说一定导致乳腺癌,但这些因素会让乳腺细胞长期处在不利的环境里。
04 乳腺癌检查怎么做?
乳腺癌的确诊不是靠肉眼判断。医生会根据具体表现,安排不同的检查步骤。每一步都有独特作用,不必恐惧,也不要觉得繁琐。
- 乳腺超声:常用于35岁以下女性、乳腺密度高者。非侵入性,检查时间短。
- 钼靶X线(乳腺摄影):尤其适合40岁以上女性,能发现更多微小钙化灶。
- MRI:特殊个案时用,主要判断是否多发灶或合并其他疾病。
影像提示异常后,医生多建议穿刺活检。通过针头取出少量组织,显微镜下判定是否为癌症,这是确诊金标准。
明确肿瘤细胞的激素受体(ER、PR)及HER2状态。不同亚型影响后续用药选择。
05 乳腺癌分期不同,治疗怎么选?
乳腺癌的治疗方案取决于分期。分期越早,治疗越轻、保乳率越高,对生活影响也越小。每个时期的治疗重点都不太一样。
分期 | 主要治疗 | 特别说明 |
---|---|---|
0期(原位癌) | 局部手术/保乳切除 有时追加放疗 | 大部分可保乳,术后生活影响小 |
I、II期(早期) | 手术切除 部分需化疗/内分泌/放疗 | 需综合评估,保乳需肿瘤较小且未多灶 |
III期(局部晚期) | 手术+放疗/化疗 靶向治疗(HER2+) | 部分需新辅助化疗降低肿瘤大小后手术 |
IV期(转移期) | 全身化疗/靶向/内分泌 对症支持 | 以延长生存和控制症状为主 |
06 治疗期间常见不良反应怎么应对?
接受乳腺癌治疗的过程中,身体可能会“发出警告”。比如化疗时有人出现恶心、疲乏,手术后可能胳膊肿胀(淋巴水肿),放疗结束后皮肤变干、瘙痒。不少朋友关心,遇到这些小麻烦该怎么办?
- 恶心/呕吐:提前使用止吐药,进食前多吃易消化的、量少次多。
- 掉发:一般为暂时现象,治疗结束后多能恢复。可以选择合适头巾等。
- 白细胞减少:定期查血,一旦发现低于安全线,可能需打升白针。
- 皮肤干裂或色素沉着:用温和的洗护沐浴露,避免暴晒。局部可以外用保湿乳。
- 淋巴水肿:轻度可抬高患肢,适度按摩。较明显时可配合弹力套袖。
07 治疗后如何科学随访?
乳腺癌治疗结束,不代表就彻底结束了“健康管理”。定期随访和针对性的检查,是保持健康的关键一环。
治疗后5年内,每3-6个月去医院复查,每次别嫌麻烦,主要针对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早筛查。
- 乳腺或手术区B超
- 胸部X光或CT(部分需做)
- 肝肾功能、血常规等基础化验
早发现、早治疗,还要坚持随访。这样才能把健康掌握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