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结肠癌早期症状与治疗指南:6项必知知识

  • 171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结肠癌早期症状与治疗指南:6项必知知识封面图

每3分钟1人确诊!结肠癌的6个救命知识,现在知道还不晚

01 结肠癌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谈到肠癌,脑海里都是一串模糊的医学名词,其实说起来,结肠癌就是发生在大肠(主要是结肠部分)的一种恶性肿瘤。它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而是有不同类型。大部分结肠癌属于“腺癌”,这种癌细胞就像掉队的队员,原本和普通肠黏膜一样,但慢慢变得异常,最终发展成肿瘤。
还有较为少见的“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这些类型的癌细胞里黏液比例较高,进展速度相对不同。医生还会根据肿瘤的长相(分化程度)分成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分化越低的癌,往往代表着恶性程度更高。
其实结肠癌在早期往往“乔装打扮”得很像普通肠道问题,只有持续发展,才越来越暴露真面目。所以如果还停留在“排便不顺就是吃坏肚子”的理解,可能就会错过早期干预的时机。

🍀 小贴士:腺癌是结肠癌的“主力军”,占所有结肠癌类型九成以上。

02 这些症状出现1个月,赶紧查肠镜!

很多人觉得肠道不舒服就是“小毛病”,但有一些信号不能掉以轻心。结肠癌的警告往往很直接:

  • 排便习惯突然变化:比如以前规律,现在老是便秘或者腹泻,上厕所时间变得不正常,而且持续1个月以上。
  • 大便带血、颜色变深:有些人发现便血,但又以为是痔疮。实际上,如果血液是暗红色、夹杂黏液,要小心可能是肠道病变。
  • 腹痛、腹胀:不明原因的腹部隐痛或者鼓胀,特别是逐渐加重就该注意。
  • 体重下降、乏力:短时间内体重明显下降、容易疲劳,也有可能是结肠肿瘤“偷走”了身体能量。
案例: 有位53岁女性朋友,连续数周便秘且腹胀,误以为只是饮食问题,等到排便带血才来就诊,结果肠镜发现中晚期结肠肿瘤。
这个例子说明,症状持续出现超过1个月,尤其伴随便血,一定要及早做肠镜检查。

03 为什么肠子会突然癌变?

很多患者都会纳闷:“我平时好好的,肠子怎么就出问题了?”其实结肠癌的发生,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下的结果。
基因突变像是肠道细胞里的“小命令”发生了错误,一旦长期积累,可能出现异常增长,发展成息肉;部分息肉再演变成癌变。
日常因素也不可忽视。研究发现,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缺乏运动,会加大息肉恶化的风险。而慢性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家族有肠癌史的人,患病几率也比普通人高。
年龄也是不得不面对的因素,50岁以后风险逐渐上升。说到底,如果肠道环境一直“不健康”,异常细胞更容易趁虚而入。

常见危险因素小结:
风险因素影响机制大致风险
基因突变/家族遗传 肠道细胞本身易异常 有家族史者风险升高至2-3倍
慢性肠炎 反复炎症刺激肠道 10年以上慢性肠炎风险提升
高脂肪低纤维饮食 增加肠道有害物质停留 相关研究认为患癌率升高1倍以上
年龄增长 细胞老化,修复力变弱 50岁以上逐年升高
🔍 早期没有明显不适,不等于没有隐患,有家族史和慢性肠道问题的人应特别注意监测。

04 确诊要做哪些检查?痛苦吗?

担心结肠癌检查流程冗长、痛苦?其实现在的结肠癌检查,步骤明确且效果很好。

  • 肠镜(结肠镜)
    这是诊断结肠癌的“金标准”,不光能看见肠道内膜情况,还能直接取下一小块可疑组织送病理检查。如果担心不适,大多数医院都能提供无痛肠镜,整个过程睡一觉就好了。
  • 影像学检查
    如腹部CT、MRI等,用于判断肿瘤大小、是否扩散。部分患者还需要做PET-CT来寻找远处转移。
  • 肿瘤标志物
    血液中检测CEA、CA199等肿瘤指标,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代替肠镜和病理确诊。

有位60岁的男性,怕肠镜痛一直拖延,结果通过无痛肠镜发现只有早期肿瘤,及时手术效果很好。
这提醒我们,现代技术下,大部分检查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可怕,不要让“怕痛”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 检查前一晚需清肠,肠镜本身通常在镇静下进行,对大多数人来说完全能够接受。

05 治疗方案怎么选?生存率有多高?

说到治疗选项,医生会结合肿瘤分期、病理类型和患者自身状态,给出最合适的方案。大致如下:

  • 手术切除:早期及局部晚期结肠癌首选,旨在根除肿瘤组织。取得好预后。
  • 化疗:主要用于III期、IV期,预防复发或针对已有转移。
  • 靶向/免疫治疗:对有特定分子标记(比如MSI-H型)的患者,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提升了部分中晚期患者生存率。
  • 放疗:主要作为直肠癌辅助治疗手段,联合化疗效果更好。
各分期五年生存率:
分期五年生存率说明
I期 90%以上 肿瘤局限于肠壁,治疗效果很好
II期 70~85% 肿瘤较深但未扩散
III期 50~70% 出现局部淋巴转移
IV期 不到20% 已发生远处转移

也就是说,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往往能获得更好生活质量和长远预后,根本不必谈癌色变。

06 治疗副作用怎么应对?

接受结肠癌治疗期间,部分患者可能会遭遇一些副作用。比如有些人在化疗后出现腹泻、恶心,有的人使用靶向药后皮肤冒痘发痒。其实,绝大多数副作用都是“常客”,有对应办法可以减轻。

  • 腹泻:多见于化疗期间,饮食上可以选择易消化、低纤维食物。医生通常会根据严重程度配用止泻药,必要时滴注补液防止脱水。
  • 恶心、呕吐:多休息、分多次少量进餐,配合抗恶心药物。在医护团队的帮助下大多可缓解。
  • 皮疹:靶向药可引起痘样皮疹。科室常备轻度外用药膏,出现感染时才需加口服抗生素。
  • 骨髓抑制:定期检查血象,严重时需住院处理。
📌 科室经验:副作用出现时主动沟通,医护团队会针对症状,动态调整方案。别自己硬撑。

最后,结肠癌不可怕,怕的是忽视

消化科门诊每天都能见到因警惕性不高而延误治疗的患者。其实大部分结肠癌可以早发现、早治疗。整个过程虽然有不适,但都是暂时可以应对的,没有想象中的可怕。
现在你已经掌握了结肠癌6个核心知识,对重要的信号和检查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明白了治疗进展和副作用应对。把这份知识分享给身边的人,也许就能帮身边的家人、朋友及时避开风险。健康管理从了解和行动开始,别让结肠癌成为生活中的“隐形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