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肺癌免疫治疗:适合哪些患者?效果如何?

  • 122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肺癌免疫治疗:适合哪些患者?效果如何?封面图

肺癌免疫治疗:哪些患者适合?如何起效?

01 免疫治疗到底是什么?

日常生活中,或许你听说过“免疫力”“抗癌防线”这样的词。其实,免疫治疗就是借助身体自身的防御系统,动员它去攻击癌细胞。🛡️
打个比方,有些癌细胞会在自己身上“伪装”,让免疫细胞误以为它们是朋友,放任不管。PD-1/PD-L1抑制剂就是一把“解除刹车”的钥匙,把免疫细胞身上的刹车松开,让它们重新识别、进攻异常的肿瘤细胞。

和传统化疗不同,免疫治疗不是直接杀死癌细胞,而是让身体“自家军队”恢复战斗力,更自然、持久。不少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正是因为这项技术,得到了宝贵的延长生存期的机会。

02 身体出现这些信号,可能适合免疫治疗

并不是所有肺癌患者都适合免疫治疗,以下三种情况,需要格外关注:

指标/信号含义及案例
✔️ EGFR/ALK 阴性 如果基因检测发现没有EGFR或ALK这样的基因突变,尤其是传统靶向药效果不佳时,免疫治疗可能成为更合适的选择。
例如,张先生(54岁)基因检测为EGFR阴性,在讨论方案时医生建议考虑免疫药物联合使用。
✔️ PD-L1 高表达 检查结果显示,肿瘤细胞PD-L1表达高,响应免疫治疗的概率更大。据医学资料,PD-L1表达高的患者,免疫治疗有效率可达45%。
临床上,医生多建议PD-L1≥50%的患者试用免疫药物。
✔️ 无严重自身免疫性疾病 有免疫系统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重症哮喘等)的人群,一般需要非常谨慎,因为免疫治疗可能加重原有病情。
🔎 数据显示,约20%的肺癌患者通过初步筛查,最终被认为适合免疫治疗。

03 为什么免疫治疗对部分肺癌有效?

癌细胞像一个会隐身的“刺客”,它们能躲过免疫细胞的检查。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就像巡逻队,有异常都会发现。但肿瘤有自己的一套隐藏机制,让免疫巡逻队“失明”。

  • 肿瘤微环境中,癌细胞通过PD-L1分子与T细胞(免疫主力)的PD-1受体结合,把T细胞的活性压制下去。
  • 免疫治疗药物,比如PD-1抑制剂,就是把T细胞身上的“刹车”松开,让它们重新识别并进攻这些异常的细胞。
  • 不是所有人的免疫系统都“沉睡”。所以,即便药物用了,对部分患者更有效(如PD-L1高表达、TMB高的人)。
也就是说,治疗的效果,和你体内免疫系统与肿瘤的“对弈”局势密切相关。

04 治疗前需要做哪些关键检查?

想用免疫药物,需要先检查哪些内容?下面这些项目,是治疗前必须了解的:

PD-L1检测 判断肿瘤细胞表面PD-L1蛋白的表达比例,是决定药物方案的关键。
TMB(肿瘤突变负荷)评估 测定肿瘤基因突变数量,突变多(TMB高)相对更容易被免疫细胞识别。
基因分型 明确是否有EGFR/ALK等靶向突变,指导是否选择免疫为主的方案。
💡 检查一般选正规三甲医院,检测结果对之后药物选择和报销也有重要影响。

05 用药方案和常见副作用管理

现在常用的免疫治疗药物里,Keytruda(帕博利珠单抗)、Opdivo(纳武利尤单抗)最为普遍,起效时间、疗程和副作用都有讲究:

药物名称治疗周期常见副作用处理要点
Keytruda 每3周一次,持续半年或更久 皮疹、甲状腺异常、疲劳 出现发热、皮疹及时沟通医生
Opdivo 每2周一次,最长可用2年 肺炎、肠炎、肝功能异常 呼吸急促、腹泻注意及早干预
📝 使用免疫药物期间,不要自行服用激素类药品(如地塞米松),避免影响疗效。有副作用时,第一时间联系医生。

06 治疗期间必须知道的5件事

  1. 坚持复查: 治疗初期每3-6周需复查一次,包括影像学和免疫指标,后续根据医生建议调整频率。
  2. 警惕身体变化: 感觉明显体力下降、呼吸困难、持续咳嗽,及时汇报给医生。
  3. 避免随意换药: 药物疗程和剂量都应严格遵守医嘱,切勿擅自更换或中断。
  4. 科学饮食、充足休息: 保证充足蛋白质和能量摄入,作息规律,对免疫反应恢复有帮助。
  5. 调整心态: 部分患者短期内没感觉明显疗效,不必着急,疗程需时间累积,多和医疗团队沟通。
👨‍⚕️ 免疫治疗不是“包治百病”,但合理科学用药,有利于争取更多生存机会。日常遇到不解或不适,最好第一时间请教专科医生。

最后提醒

用药期间的每一环都要重视。从定期检查到日常生活管理,哪怕一个小信号也别大意。免疫治疗给肺癌患者打开了新的生路,但想要疗效最大化,科学态度比什么都重要。如果身边有亲人、朋友正面临这个选择,希望这篇简单的指南,能帮忙厘清方向,少些疑惑,多一些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