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3分钟1人确诊!结直肠癌的6个救命知识,现在知道还不晚
01 结直肠癌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一听“肠癌”会觉得是离自己很远的疾病,实际上,它正在慢慢靠近更多普通家庭。结直肠癌是发生在我们肠道下半段(结肠和直肠)的恶性肿瘤,就像马路上的交通口,长出了小石头,开始影响“通车”。中国每年大约有40万人新发病例,也就是说,平均每3分钟就有1个人被确诊。这种病50岁以后风险大幅增加,但最近几年也有年轻化的趋势,有30岁出头的白领因腹痛就诊被查出肠癌的情况出现。
从发生的位置来看,结肠癌和直肠癌其实是“近邻”,大部分都是腺癌,也就是肠道的上皮细胞(保护层细胞)出现了非正常增殖,变成了肿瘤。早期结直肠癌的症状并不明显,因此被人忽略。其实,只要重视身体的变化,早期发现的机会还是很高的。
02 出现这些症状要当心!
有时候,结直肠癌并不会像闹钟一样敲响警报,但有些细节值得我们主动观察。
信号 | 举例说明 |
---|---|
持续2周以上的排便习惯改变 | 原本每天1次变成几天1次,或有腹泻与便秘交替 |
大便形状变细,像“铅笔状” | 家住上海的45岁女性王女士,大便变细后一直以为是饮食原因,后被诊断为早期肠癌 |
便血(鲜红/暗红)或黏液 | 有时容易和痔疮混淆,但长期无好转要小心 |
不明原因贫血 | 感觉体力明显下降,跑步后异常气喘 |
体重短期明显下降 | 没有刻意减肥但最近2月瘦了5公斤 |
03 为什么偏偏是我得病?
很多人会问:我生活挺规律,怎么还会碰上这个病?结直肠癌的发生,其实和多种因素纠缠在一起。
- 1. 遗传基因
林奇综合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这些特殊遗传病会大大增加风险。如果直系亲属中有人早年得过肠癌,家族成员就要格外关注肠道健康。 - 2. 息肉演变
结肠和直肠上长出的腺瘤性息肉,就像地面的小凸起,虽说一开始很常见,但十几年后,一部分息肉可能“变坏”,逐渐变成癌症。 - 3. 饮食结构
长期大量食用红肉或加工肉制品(如香肠、火腿),不同于偶尔吃,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环境下,肠道内环境容易“失衡”,为异常细胞生长创造条件。这也是都市快餐族患病的主要原因。
04 确诊要做哪些检查?
很多人因为害怕“肠镜痛苦”,一直拖着检查,其实现在的无痛肠镜体验已经和过去大不一样。肠镜被称为结直肠癌诊断的金标准,不仅能直接看到病变部位,还能取组织做活检,是目前发现早期肿瘤最靠谱的工具。
- 肠镜检查 —— 直接观察肠道,有时会给轻度麻醉,基本不会感觉明显痛苦。
- 便隐血筛查 —— 通过大便检测隐藏的血液,是初筛常用办法,适用于不方便做肠镜的人。
- 肿瘤标志物 —— 血液检查(如CEA、CA19-9),有助于辅助诊断,但并不能替代肠镜。
- 影像学检查(CT模拟肠镜等) —— 主要用来辅助判断肿瘤范围,不过对微小病变还是肠镜更灵敏。
05 现在有哪些治疗方法?
一旦确诊,不同分期、不同病理类型的患者可以选择的治疗方法也不同。治疗就像修复一条受损道路,不是只有一条路可走,方案也在不断进步。
早期可以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微创(腹腔镜)技术让恢复更快,比如I期和部分II期患者,很多术后很快能下床活动。
对于中晚期患者(分期III、部分II和IV期),化疗能帮助杀伤剩余异常细胞。一些进展快的肿瘤,在手术前先做新辅助化疗,可以缩小病灶,让后续手术更彻底。
针对特定分子异常(如KRAS、MSI不稳定)可以选用靶向和免疫类药物,有效性提升,副作用小于传统化疗。例如部分晚期患者,经过免疫治疗肿瘤明显缩小,生活质量大幅提高。
对中下段直肠癌更有用,能减少局部复发机会,特别是做完手术后配合进行。
06 治疗期间怎么应对副作用?
治疗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小麻烦”,比如化疗期间的腹泻、白细胞减少、皮肤反应等,合理处理可以把不适降到最低。
- 💧 化疗后腹泻:避免高脂肪、过冷食物,多补充温水和易消化的主食,如粥、面条。一次不要吃太多,每天分多次进餐。
- 🦶 手足综合征:手脚出现红肿、脱皮时,外涂凡士林、保持皮肤干燥,减少摩擦。
- 🩸 白细胞下降: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到人多环境,出现发烧及时报告医生。
附:帮助身体远离结直肠癌的日常实用建议
- 增加膳食纤维 🥗
- 蔬菜、水果、全谷类有助于保持肠道健康,每天建议搭配不同类型、多颜色的新鲜蔬菜,效果比单吃某一种更好。
- 适当运动 🚶♂️
- 每周至少150分钟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提升免疫力。
- 定期体检 📅
- 超过40岁的人群,或者有家族史者,应主动定期查体。肠镜筛查建议按照医嘱进行对自己健康最有益。
其实,大多数结直肠癌并不是“天降横祸”,提前关注生活细节、养成良好习惯,很多风险是可以避免的。与家人适当分享这些身体信号和预防建议,让健康多一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