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肺栓塞症状与治疗指南:关注健康不可忽视

  • 13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肺栓塞症状与治疗指南:关注健康不可忽视封面图

肺栓塞你需要知道的事:分类、症状、检测与治疗指南

有时候,人坐在办公室或躺在家里,突然觉得一阵胸闷、呼吸有点急,却没当回事。其实这样的感觉背后,隐藏着一种需要警惕的健康风险——肺栓塞。这个病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它就在我们平常的生活场景中悄悄逼近,尤其是久坐、乘长途飞机,还有动脉血管出现小问题时。了解它,捡回一份安心。

01 其实这些信号容易被忽略

肺栓塞的早期表现并不总是剧烈或让人立即警觉,反而像日常生活里的小插曲。常见的轻微症状包括无明显诱因下的偶发性心慌、微微气短或者有点乏力。有些人只是觉得有点喘不上气来,像是上了几层楼,心跳加快。“30岁的李女士”,办公室白领,因为最近加班多,只是有几次上班路上感觉喘得比以前厉害,也没引起重视。
健康影响:这些早期信号虽然轻,但正反映出肺部血流受限,缺氧状态已在慢慢发展,如果忽视,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因此,不要把简单的喘、心慌一概当成普通疲劳,尤其是最近久坐或长途行程后出现这些变化的,更需要提高警觉。

02 明显症状,别忽视这些表现

  • 1. 突然胸痛:有的人会感觉到胸口像被什么突然压住一样难受,深吸气时疼痛加剧,很像急性心梗。
    小提示: 胸痛多伴随呼吸,坐起来或者稍微换个姿势,症状依然不缓解。
  • 2. 持续呼吸困难:不是爬楼后的喘,而是一种突然间难以恢复的气短,就连在静坐状态下也会持续。
    病例:61岁的王先生,退休在家,傍晚突然感觉上气不接下气,胸口又闷又重,休息后仍不改善,家人立即送医排查,才发现是急性肺栓塞。
  • 3. 咳血、发绀:部分患者会有少量咳血、嘴唇发紫等表现,这是因为血管阻塞使得肺部严重缺氧。

这些症状出现时,即使没其他基础疾病,也要考虑及时就医。突发而持续的胸痛、呼吸越来越困难、或者咳出血加嘴唇发紫,这些已经不是普通小病小痛。别犹豫,尽快去医院。

03 为什么会发生肺栓塞?这些高风险因素要了解

风险因素 致病机理分析
长期卧床/久坐 血液循环减慢,静脉里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顺着血流进入肺动脉,堵塞血管。
手术/骨折后 外伤或手术后,静脉内皮受损,血流变慢,极易形成血栓,进而增加肺栓塞发生概率。
肿瘤 恶性肿瘤会制造大量异常蛋白,破坏正常的血液凝固机制,轻易诱发静脉血栓。
高龄、基础疾病 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变差,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会损伤血管壁,提升栓塞风险。
特殊生理期 比如孕期或者口服避孕药,体内凝血机制易被激活,增加血栓机会。

研究发现,超过80%的肺栓塞与深静脉血栓有关。长期卧床、高龄人群、恶性肿瘤患者成为高风险群体。普通人如果长时间乘坐飞机、长时间不活动,也会在无意间把肺栓塞风险推高。

04 怎样才能确诊?肺栓塞的检查流程

  • 👩‍⚕️ 1. 临床症状分析:医生先会根据你的症状和既往病史初步判断,怀疑有肺栓塞时会建议做进一步检测。
  • 💉 2. 血液检测(D-二聚体):抽血检测是否有血栓信号。如果D-二聚体升高,提示体内可能有血栓正在形成或被破坏。
  • 🩻 3. 影像学检查:CT肺动脉造影(CTA),清晰显示是否有血栓阻塞肺部血管,是目前诊断肺栓塞的“金标准”。
  • 🩺 4. 辅助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等,帮助判断栓塞对心肺功能的影响,全面了解病情分级。
提示:发现持续胸痛、气急等严重症状时,应尽快到大医院急诊,不要自己等待。

05 治疗怎么选?肺栓塞的常见治疗办法

  • 抗凝治疗:首选方案。使用抗凝药阻止新血栓形成,防止原有血栓变大,比如低分子肝素或口服抗凝药。用药期间需要定期检查血液指标,预防出血等并发症。
  • 溶栓治疗:适用于大面积、影响生命的急性肺栓塞。通过静脉注射溶栓药物加速血栓溶解。不过风险相对高,对有出血倾向的患者要慎用。
  • 介入或手术治疗:血管堵塞特别严重、药物不理想时,医生可能会选择微创介入技术,或直接手术清除血栓。
治疗期间,医生会根据病情随时调整方案。有出血、溶栓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需立刻反馈给医护人员,由医生决定是否更换、停药或者做进一步处理。

目前,多数肺栓塞患者通过及时治疗可以获得良好恢复。关键在于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06 日常怎么防护?预防肺栓塞的好方法

举措 具体建议
勤做肢体活动 长时间坐车或办公要每1小时起来活动10分钟,提高小腿肌肉泵血能力,帮助血流畅通。
多吃蔬果粗粮 丰富的膳食纤维能改善血管弹性,早餐可多选燕麦、全麦面包,中餐/晚餐多蔬菜,有益血液循环。
适量饮水 充足水分能预防血液黏稠,建议每日1.5-2升,尤其是出汗多或干燥环境中。
均衡蛋白摄入 如鱼、瘦肉、豆制品等,有助于修复血管损伤,保持动脉健康。
定期身体检查 40岁以后建议每2年做一次体检,对于血栓高发人群,可听从医生建议增加血液或影像检查频率。

营养补充、规律锻炼和定期检查,是目前主流的预防肺栓塞三板斧。多照顾自己的腿脚和肺部,能让未来遇到肺栓塞风险时更加有底气。

说起来,肺栓塞其实并不稀奇,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相关风险。关键不是把自己吓到,而是掌握对策。轻微不适也好,明显症状也罢,都值得我们去重视和了解。定期动一动、多关注自己的身体状态,遇到问题早点就医,能把大麻烦化小。希望这些知识,能陪你和家人一起安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