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尤其是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逐年上升。然而,很多关于肝癌的说法和认知,常常掺杂着谬误,使患者或家属在诊治过程中容易陷入误区。本篇文章从肝癌二期的特点出发,结合科学解读,带您认清那些常见的医学谬误。
医学谬误解析之一:"肝癌二期已经没救了"
谬误:很多人认为,一旦确诊肝癌,尤其是到了二期阶段,就意味着病情已经不可逆转,治疗也失去了意义。
科学解读:事实上,肝癌的分期是疾病进展的指标,但并不等同于绝对生存期。二期肝癌通常意味着肿瘤已超过局部范围,但尚未广泛扩散。如果患者能够接受合理的综合治疗,如手术切除、局部消融、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很多患者仍能获得较好的预后。研究显示,部分二期肝癌患者接受靶向药物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30%以上。
正确做法:患者应在肝病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拟定针对性治疗方案,包括定期检查和动态病情评估。不能因为悲观就放弃治疗,更不要轻信民间偏方,耽误了宝贵的治疗时机。
医学谬误解析之二:"肝癌只会发生在爱喝酒的人身上"
谬误:一些人误以为肝癌完全与过度饮酒有关,非饮酒者不需担忧肝癌风险。
科学解读:虽然长期大量饮酒确实是肝癌的高危因素之一,但并非所有肝癌患者都有饮酒史。其他因素如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脂肪肝、遗传基因突变等也都可能导致肝癌发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约60%的肝癌病例由HBV和HCV引起,而脂肪性肝病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正确做法:饮酒要尽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但也别忽视其他高危因素。建议每年进行肝功能检查,尤其是有乙肝家族史或慢性肝病史的患者,更需定期评估肝脏健康状况。
医学谬误解析之三:"只要没有症状,说明病情很轻"
谬误:许多患者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肝癌如果没有明显的不适或疼痛,就代表病情并不严重。
科学解读:肝癌早期和中期常常是“沉默的杀手”,因为病症相对隐匿。恶心、乏力、食欲不振和腹痛等症状通常出现在较晚期。尤其是患者进入二期阶段时,肿瘤可能已经引发局部血管侵袭或邻近组织损伤,而表面症状可能仍然不明显。这也是为何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显得格外重要。
正确做法:无论有无症状,确诊肝癌后都应听从医嘱进行及时治疗,同时密切关注身体的任何异常变化。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助病情控制。
提升辨别能力的策略
科学认识肝癌的发生、发展与主要影响因素,能够帮助我们规避错误的信息和决策。以下是提升辨别能力的关键方法:
防范措施
1. 信赖权威渠道:优先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国家癌症中心等权威机构发布的指南信息。
2. 咨询专业人员:确诊疾病后,应听从肝病专科或肿瘤科医生的全面评估与治疗建议。
3. 避免网上盲信:尤其是对网络流传的“祖传秘方”、“神药治癌”等信息提高警惕。
培养科学思维
在面对健康问题时,我们鼓励大家采取批判性思维方式。通过从多个角度搜集资料,包括专业期刊、医疗平台资料和医师指导,综合判断信息的真实有效性。不要轻信某一渠道,尤其是未经考证的民间偏方或虚假宣传。
总结
通过科学揭示肝癌常见的医学谬误,希望患者及其家属能更加理性、科学地面对疾病。本篇提到的“肝癌二期就没救了”、“肝癌只发生在饮酒者身上”、“无症状意味着病情轻”等谬误,均是缺乏医学依据的说法。正确的健康观念不仅有助于个人疾病的有效管理,也能为患者及家庭带来更多的希望与信心。
参考文献:
Liang HR, Zhang XM, Liu YS et al. "Clinical outcomes of stage II liver cancer and targeted therapy". The Lancet Oncology. 2022; Vol. 23, pp. 145-151.
Wu QY, Zhao J, Sun KH. "Etiology and risk factor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 glob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21; Vol. 75, Issue 4, pp. 951-960.
Watanabe H, Ishikawa M, Takemoto M. "Hepatitis viruses and liver cancer: Prevention and surveillance strategies".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2020; Vol. 17, pp. 456-46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lobal status report on liver cancer". Geneva: WHO.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