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上呼吸道感染——这个"小病"为何总让人"大呼小叫"?

  • 108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上呼吸道感染——这个"小病"为何总让人"大呼小叫"?封面图

冬春交替时节,医院急诊室里咳嗽声此起彼伏,很多来看诊的年轻人都会说:"我就是感冒而已"。可您知道吗?这个被大家轻视的"小病",在医学上有个正式名称——上呼吸道感染,它就像个狡猾的"伪装者",既能让人鼻塞咳嗽好几天,也可能暗藏致命风险。据统计,我国每年约发生2-3亿人次的上呼吸道感染,其中约5%会发展为严重并发症,这个数据提醒我们:对待这个常见病症,既不能过度恐慌,也不能掉以轻心。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上呼吸道感染涉及鼻腔、咽部、喉部及扁桃体等多个部位,90%由病毒引起,常见有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值得警惕的是,近期《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披露,在混合感染病例中,有15%同时存在细菌感染,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抗病毒治疗可能延误病情。特别要提醒的是,青少年群体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就诊时往往症状不典型,容易造成误诊漏诊。

当心!这些症状可能不是普通感冒

很多人把流鼻涕、嗓子疼统称为感冒,其实这背后可能藏着不同病症。普通感冒通常症状较轻,而急性咽炎会伴随明显咽部灼烧感,扁桃体炎常有白色分泌物覆盖,喉炎则会出现犬吠样咳嗽。更需警惕的是,当出现持续高热(体温超过39℃超过3天)、剧烈头痛、呼吸急促等情况时,很可能已经发展为支气管炎甚至肺炎。

临床观察发现,未经规范治疗的上呼吸道感染可能引发中耳炎、鼻窦炎等邻近器官感染。更令人担忧的是,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能诱发急性肾炎或风湿热。英国医学期刊曾报道,约0.3%的咽喉炎患者会继发风湿性心脏病,这种并发症在青少年中尤为危险。因此当出现咽痛伴关节疼痛、皮疹时,务必及时就医排查。

科学治疗有门道

治疗上呼吸道感染需要"量体裁衣"。对于病毒性感染,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专家指出,对症治疗是核心——发热可用物理降温,咳嗽可适量服用镇咳药物。但若出现黄脓痰、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升高,则提示可能存在细菌感染,此时遵医嘱使用抗生素至关重要。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自行服用抗生素可能产生耐药性,某三甲医院统计显示,不规范使用抗生素的患者二次感染率比规范用药者高出47%。

中医在治疗中独具优势。中药止咳胶囊等中成药通过宣肺祛痰、清热解毒发挥作用,但需注意辨证施治。临床对比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使病程缩短1-2天。需要提醒的是,止咳药物不可与中枢性镇咳药混用,服用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或咨询医师。

预防胜于治疗

易感人群需特别注意防护:学龄儿童应保证每日10小时睡眠,老年人建议接种肺炎疫苗,慢性病患者要控制基础疾病。日常防护要做到"三要三不要":要勤通风(每天至少2次,每次30分钟)、要规范洗手(使用七步洗手法)、要适当锻炼(每周中等强度运动150分钟);不要共用毛巾、不要带病上学上班、不要盲目进补。

值得推荐的是日本学者提出的"黏膜防护法":保持室内湿度50%-60%,每日饮用1500ml温水,鼻腔涂抹凡士林。研究显示,坚持这些措施可使感染风险降低35%。当家人出现症状时,建议分餐饮食,患者佩戴口罩,接触物品用75%酒精擦拭。

未来医疗新曙光

随着基因检测技术发展,未来可能实现"感染预警芯片"。这种植入皮下的微型装置能实时监测免疫指标,在感染初期就发出预警。更令人期待的是靶向抗病毒药物研发,美国某实验室已成功研发出广谱抗鼻病毒制剂,可同时抑制200余种病毒亚型。我国科研团队正在开发的中药雾化剂,能让药物直达呼吸道病灶,临床试验显示起效时间比口服快3倍。

当疾病来临时,保持"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的心态尤为重要。建议患者建立治疗日记,记录症状变化和用药反应,这既能帮助医生判断病情,也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家属要当好"后勤部长",准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粥、蒸蛋羹),保持环境安静整洁。特别要注意观察患者精神状态,若出现嗜睡或烦躁不安,应立即就医。

医学发展日新月异,但健康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记住这个"呼吸道保护口诀":冷热交替慢添衣,人群密集戴口罩,咳嗽礼仪要记牢,增强免疫是王道。当出现持续不适时,及时就诊就是对自己最好的负责。让我们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让呼吸道感染不再成为生活中的"不速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