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警惕脑积水:老人健康需关注的潜在问题

  • 83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警惕脑积水:老人健康需关注的潜在问题封面图

脑积水是指脑脊液异常地聚集在脑室系统或蛛网膜下腔中,导致颅内压力升高。根据该患者的检查结果,发现其双侧脑室存在扩大积水现象,同时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影像显示,双侧颅脑术后造成的气颅较前有所吸收,但积水程度进展。从影像结果来看,中线结构未发生明显移位,提示病灶未对周边结构产生剧烈压迫,这属于尚可控制的情况。然而,患者的影像还同时提示了筛窦、上颌窦及蝶窦存在少许炎症。这些问题都需要引起关注,因为如果未得到及时管理,可能会进一步对患者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脑积水作为一种并不罕见的神经疾病,不仅可能导致长期神经功能受损,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探讨脑积水可能造成的影响、该如何治疗以及如何从日常生活中进行有效预防。

脑积水可能导致的疾病危害

脑积水的形成通常是脑脊液生成、吸收或循环受阻导致的。脑脊液是保护和滋养脑组织的重要液体,在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内流动。一旦脑脊液循环被阻碍,就会引发脑积水。患者影像中显示的“脑室扩大”正是脑积水的典型征兆之一。此外,影像还提示了蛛网膜下腔出血,这进一步可能增加脑脊液循环的负担。

根据文献记载,脑积水会引起脑组织因压力增大而受压缩,患者可能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步态不稳、记忆力减退甚至尿失禁等症状。在严重情况下,患者可能发生癫痫发作,甚至由于颅内压力过高致命。尤其是老年患者,脑积水可能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症状混淆,例如阿尔茨海默病,因此常常被延误诊断并治疗。

脑积水的类别大致可分为梗阻性脑积水、交通性脑积水及正常压力性脑积水。其中,老年人较易发生正常压力性脑积水(NPH)。NPH特征性表现为三联症:步态异常、尿失禁及认知功能下降。这种类型的脑积水在老年患者中因早期症状不明显而常被忽视,进一步延误治疗。

脑积水的治疗方式

脑积水的治疗原理是缓解过多脑脊液对脑组织的压迫,恢复脑脊液的正常循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式包括脑室腹腔分流术和内镜第三脑室造口术(ETV)。

脑室腹腔分流术是一种经典技术,其通过将一根导管插入脑室,将过多的脑脊液引流到其他部位(如腹腔)内吸收。这种方式在治疗梗阻性与正常压力性脑积水时效果明显。然而,长期依赖分流装置可能会导致感染、阻塞或分流过度等并发症,因此需要定期监测。

近年来,内镜第三脑室造口术(ETV)逐渐受到关注。这种微创手术技术通过内镜在脑室之间制造一个通道,直接恢复脑脊液循环而无需植入分流导管。ETV通常适用于梗阻性脑积水的患者,其优点在于减少术后感染风险及降低患者对分流装置的依赖,尤其对于整体健康状况较好的年轻患者更为适用。

患者影像中还提示存在炎症状况,此类炎症可能加重脑脊液的异常积聚。在这种情况下,抗炎治疗可能会作为辅助方式参与治疗。此外,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及糖尿病对减少脑出血及脑积水的进一步恶化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预防脑积水及相关并发症?

预防脑积水,从日常生活做起对高危人群尤为重要。老年人、脑外伤后患者及脑血管疾病患者均属脑积水的高发群体,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健康管理:

首先,高危人群应定期体检,尤其是进行神经影像检查。一些早期的脑积水症状容易被忽视,比如轻微的记忆力下降和步态变化,定期筛查能够更早发现问题并及时介入治疗。

其次,脑积水的发生通常伴随脑血管疾病,因此控制血压、血糖水平非常关键。老年人应避免过度劳累以及情绪波动,以减少脑血管意外的发生风险。同时,保持健康饮食习惯,适量运动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和脑部健康。

第三,脑外伤是脑积水的明确诱因之一。生活中,老年人需要防止跌倒,避免因颅脑外伤引发继发性脑积水,居家应尽量排除安全隐患,例如铺设防滑垫、安装防护栏等。

最后,早期干预神经退行性疾病也能够减少老年性脑积水的发生几率。对于表现出认知障碍症状的老年人应尽早就医,接受心理和药物治疗,这在减轻病情进展的同时也有助于预防脑积水并发症。

在文章的最后,我们要进一步强调,脑积水并不可怕,关键在于积极应对。对于高危人群定期检查,关注身体变化;对于已出现疑似症状的患者,在早期阶段就及时就医配合治疗,这些措施能够有效避免脑积水带来的严重并发症。

希望更多人关注这类潜在但重要的健康问题,守护自己的健康与家庭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