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2型糖尿病隐患揭秘:警惕这些信号、预防从现在开始!

  • 461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2型糖尿病隐患揭秘:警惕这些信号、预防从现在开始!封面图

每8秒1人确诊!别等血糖失控才后悔,2型糖尿病其实很好防

01|2型糖尿病是什么?"偷糖贼"让人难察觉

生活中有时候,朋友间聚餐总有人说,“我最近有点累,吃完总困,没啥精神。”很少有人会把这当回事,其实这背后,可能就是2型糖尿病在悄悄作祟。“偷糖贼”这个比喻形象地讲,2型糖尿病不是单纯血糖高,而是身体里负责搬运血糖的胰岛素出现了“罢工”,糖分用不上、血里却堆成山。

说简单点,2型和1型糖尿病的区别在于成因。1型多跟遗传或青少年免疫异常有关,而2型大多是成年以后,受饮食、体重等生活方式影响,胰岛素的“钥匙”插不进细胞“锁”,血糖越积越多。很多人初期没啥大感觉,但病情一直在体内累积,这正是它隐蔽又危险的地方。

02|出现这几种身体信号,血糖已在报警

  • 典型“三多一少”:
    • 口渴比平时厉害、水喝不停
    • 饭量大却总觉得饿
    • 尿频、尿量增多
    • 体重反而下降
  • 易忽视的小信号:
    • 皮肤总爱发痒,尤其是小腿、胳膊
    • 伤口不易愈合,哪怕是一点小划伤也好长时间才好
⚠️ 有朋友,50岁,最近体重下降、一再起夜,小伤口老不好,这种情况,去医院一查,发现空腹血糖11.8mmol/L,属于血糖已经失控的阶段。
血糖检查 数值临界点 怎么办?
空腹血糖 ≥7.0 mmol/L 建议尽快就医
餐后2小时血糖 ≥11.1 mmol/L 需进一步排查和治疗

03|哪6类人容易被糖尿病找上门?别大意

2型糖尿病和日常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尤其是内脏脂肪慢慢增厚,胰岛素的“钥匙”难以打开细胞“门锁”。下面6类人,属于高危人群,每年建议查一次血糖。

  1. 腹型肥胖人群:
    体重正常但肚子大,腰臀比超过标准。脂肪积攒在肚子周围,干扰胰岛素正常工作。
  2. 有家族史者:
    父母、兄弟姐妹中有糖尿病患者者,遗传概率高。
  3. 高血压患者:
    血压长期偏高会损伤胰岛素的敏感度和作用。
  4. 曾患妊娠糖尿病:
    孕期一旦血糖异常,之后患2型糖尿病的机会明显升高。
  5. 高血脂人群:
    血脂异常(如三酰甘油高),胰岛素易受阻。
  6. 40岁以上久坐人群:
    年龄增长伴随活动减少,也会增加风险。
📊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全球每8秒就有1人被新诊断为糖尿病,2型占90%以上。

04|确诊都查什么?糖化血红蛋白和糖耐量试验怎么做

如果怀疑得了糖尿病,检查不只有验血糖那么简单。医生通常会建议做以下几项检查,各自有不同的意义:

🍬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最近3个月平均血糖,≥6.5%提示糖尿病。
🥛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测试身体应对糖分的能力,检验胰岛素是否"掉链子"。查前需要空腹8小时。
🩸 常规血糖检测:空腹和餐后血糖,了解当前波动的情况。
💡 小贴士:糖耐量试验过程中会多次抽血,安排时尽量预留2-3小时空腹时间,避免误差。

早查早发现,有助于及时开展干预和管理。

05|降血糖不只是吃药:3阶梯治疗方案一览

很多人以为发现糖尿病就得吃药,其实,管理血糖是一场“团队作战”。从最基础的饮食、运动,到常见药物,甚至有时候需要胰岛素,每一步都很重要。

治疗阶段 主要措施 常用药物/建议
第一阶梯 生活方式管理
饮食均衡、有氧运动
无需药物,重点调整生活
第二阶梯 药物治疗
如果单靠调整生活仍血糖高
二甲双胍为首选,必要时加GLP-1受体激动剂/其他口服药
第三阶梯 胰岛素治疗
血糖失控或合并并发症
可短期或长期加用胰岛素

只有在综合管理无效时,才会考虑升阶。每一次调整都建议跟专科医师沟通,不建议自行停药换药。

06|糖友日常“5件事”:并发症风险减一半

  • 掌心法控制饭量
    👋 每餐主食量约等于一只手掌大小,蔬菜则占两掌,搭配少量蛋白质。
  • 运动选对黄金时段
    🏃‍♂️ 饭后1小时快步走或慢跑,有助于降低餐后血糖峰值。
  • 勤洗脚、观察足部
    👣 脚部长期高糖,容易皮肤干裂、感染。每天检查是否有破损或色变,及时处理小伤口。
  • 记录每日血糖变化
    时间点 血糖值 (mmol/L)
    清晨空腹 6.3
    早餐后2小时 8.5
    晚餐后2小时 7.9
  • 定期专科随访
    🩺 建议3-6个月复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预防并发症。
📉 研究发现,规律做好日常管理,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可下降40%以上。

2型糖尿病像“偷糖贼”一样,常常悄悄潜入生活。血糖一旦亮红灯,很容易让人追悔莫及。其实,少数生活习惯的坚持,就能为健康加上一道安全锁。看清高危信号、合理安排饮食和运动,按时监测血糖,让健康从今天起步。觉得实用,也不妨告诉家人朋友,防微杜渐才是最靠谱的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