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感染:这些信号别忽视,科学应对很简单
01 咳嗽发烧就是感冒?可能是更严重的呼吸道感染
每逢换季或者气温变化的时候,谁没有过几天早上醒来嗓子痒,偶尔咳两下或者发点低烧的经历?很多人默认,咳嗽加发烧八成是普通感冒。然而,单凭这些轻微症状,其实还无法断定究竟是哪类呼吸道感染。比如,一位27岁的设计师王小姐,在秋天反复出现流鼻涕和轻微喉咙痛,本以为熬点粥休息下就能好,没成想两天后体温升高并开始咳嗽,这才到医院做了进一步检查。
简单来说,呼吸道感染分为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咽炎、鼻窦炎等)和下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感冒多由病毒引起,症状轻,且通常自愈。但流感、肺炎等就不仅是“受凉”,它们可能演变成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疾病。初期症状往往差别不大,所以别小看持续加重的咳嗽和高热。
📊 小贴士: 研究发现,约六成抗生素滥用都发生在治疗呼吸道感染的时候。学会区分感冒和更严重的呼吸道感染,能避免不必要的吃药。
02 出现这些症状就要提高警惕:呼吸道感染的警示信号
- ① 持续高热
如果发烧反复超过三天,体温总在38.5°C以上,喝水休息也没有缓解,这不是普通感冒的常见表现。有一次,一位65岁的老年患者持续高烧四天并表现乏力,最后被诊断出肺炎,这提示高温可预示着较为严重的感染。 - ② 呼吸困难、气短
走几步就喘不上气,或者觉得胸口闷,尤其是原本身体不错的人突然出现这样的情况,要格外注意。 - ③ 咳痰变黄变浓,甚至带血
咳出的痰明显带黄色,或者有血丝,这是支气管炎、肺炎或者更严重感染的信号。单纯感冒一般不会有如此变化。 - ④ 胸痛
如果咳嗽时胸口有隐痛或刺痛感,多半不是小问题,应尽快就医检查。 - ⑤ 意识模糊或精神异常
特别是在儿童和老年人中,感染时变得迷糊、嗜睡,危险程度更高。
🩺 出现上面这些症状时,最好尽早前往正规医疗机构,避免拖延治疗。
03 为什么你会反复呼吸道感染?这些因素在作祟
风险因素 | 简单说明 | 现实中可能的例子 |
---|---|---|
免疫力低下 | 身体防御功能减弱,更容易被病原体"突破防线" | 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慢性病患者经常感冒 |
环境刺激 | 空气污染、尘螨或刺激性气体伤害呼吸道 | 住在靠近马路或工厂区的居民更易得呼吸道炎症 |
频繁接触病原体 | 病原微生物容易在人群密集处传播 | 幼儿园老师、公交司机经常被孩子或乘客传染 |
年龄因素 | 儿童和老年人防护力本就较低 | 儿童园出现流感“集体中招”,老人冬季易发肺炎 |
基础疾病影响 | 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人呼吸系统更脆弱 | 糖尿病患者一感冒就咳嗽长时间不好 |
其实,每个人感染的风险都有差异。有的年轻人一个季度就要感冒两三次,更多是因为生活和健康习惯不太规律。医学调查还发现,重度空气污染时,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可能提高20-30%。
04 去医院需要做哪些检查?流程拆解给你看
- 看症状 &体检
医生会询问你所有不舒服的地方,比如咳嗽类型、发烧时间、痰的颜色等,接着用听诊器仔细听呼吸音。 - 咽拭子采样
用小棉签取喉咙分泌物,检测是否有病毒或细菌感染,通常过程几秒钟,无显著不适。 - 血常规
抽血后检测白细胞等指标,帮助判断感染类型,几分钟就能完成采样。 - 胸部影像检查
如果咳嗽严重或怀疑肺炎时,医生会建议拍胸片(X光),判断肺部有没有炎症。 - 痰液检测
痰样送到实验室培养,以确认致病菌种类,便于给出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 上述检查基本都很常规,大部分人在几小时就能做完。遇到医生建议,不必担心,配合就好。
05 治疗不止抗生素:呼吸道感染的科学应对方案
很多人一遇到咳嗽发烧就盲目用抗生素,其实这样做未必对症。治疗呼吸道感染主要分为三类:
治疗方式 | 适用情况 | 举个例子 |
---|---|---|
抗病毒药物 | 针对病毒引起的流感、重症感冒等 | 如流感发作早期可用磷酸奥司他韦 |
抗生素 | 更适合细菌性感染(持续高热、咳浓痰) | 细菌性肺炎使用头孢类药物 |
对症支持 | 缓解症状,让身体有时间自愈 | 吃退烧药、喝温水,多休息,保持空气湿润 |
⚠️ 把药当“万能钥匙”并不可取。过度使用抗生素容易导致菌群紊乱、耐药等问题。遇到呼吸道感染,建议遵医嘱按需用药别自己做主。
06 做好这5件事:有效预防呼吸道感染复发
- 💉 接种疫苗: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能显著降低感染风险。研究发现,每年一针流感疫苗,可让感染风险降低40-60%。
- 🧼 勤洗手:饭前便后、外出回家用肥皂或流动水洗手,能阻断绝大多数病原体传播路径。
- 🍽️ 均衡饮食:适量摄入牛奶、蛋类、新鲜蔬果,提高蛋白质和维生素,有益免疫力。比如,每餐加入橙子或猕猴桃,可以补充维C。
- 🌬️ 通风换气:家里和办公室每天开窗通风两次,每次10-15分钟,有助于稀释空气中的病毒细菌。
- 😴 保证睡眠:规律作息有助于增强抵抗力。成年人每天建议7小时以上的高质量睡眠。
💡 别忽视生活中的“小动作”,细节做好了,可以帮你和家人远离大多数呼吸道“小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