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掌握哮喘:防治指南与急救对策

  • 412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掌握哮喘:防治指南与急救对策封面图

🫁 哮喘发作别硬扛!科学识别+正确用药能救急

01 常见的哮喘类型有哪些?

有些朋友小时候遇到花粉季节就咳个不停,有的却是在运动时突然气喘吁吁,还有些人夜深时总觉得呼吸费劲。其实,哮喘并不只有一种模样。根据临床表现,主要可以分为这几类:

类型 典型特征 常见触发点
过敏性哮喘 对灰尘、花粉等敏感 换季、打扫房间
运动性哮喘 剧烈活动后气喘咳嗽 跑步、爬楼梯
非过敏性哮喘 往往无明确过敏源 受冷空气、精神压力影响
职业性哮喘 工作场所暴露后发病 化工厂、面粉厂等特殊环境

举个例子: 30岁的王先生每次换季打扫家里后,鼻子痒、喘不上气,大多是过敏性哮喘。而上班路上看到有人快步爬楼,突然没法大口喘气的李阿姨,可能属于运动性哮喘。这些类型大多能靠日常表现大致判断,但确诊还需专业检测。

提示:类型只是一种标签,核心还是气道太敏感,真正能控制哮喘还是靠对症管理。

02 哪些症状说明要小心?

对很多初次被诊断的患者来说,区分普通咳嗽和哮喘其实挺难。而有些典型表现,往往是身体在“亮红灯”。如果你有这些持续或严重变化,要格外注意:

  • 夜里总是憋醒或者清晨四五点醒来喘不上气
  • 咳嗽不断,尤其是呼气时咳嗽更厉害
  • 呼气时能听到明显的呼哧声(喘鸣)
  • 走路、说话需要歇好久才缓过来,有时甚至连话都说不完整

比如,45岁的张女士最近每到晚上就因紧张感惊醒,说话时断断续续,家人听她呼气都有类似哨子的声音——这很可能提示哮喘正严重发作。如果出现说话困难、嘴唇发紫、药物吸入无效等情况,需要尽快去急诊!

Tips:普通感冒咳嗽几天后一般会好转,哮喘咳嗽常常持续或反复,且常夜间加重。

03 为什么会得哮喘?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莫名其妙”就喘起来,其实,哮喘的根本问题叫做“气道高反应性”。简单来说,就是气管天生爱“过敏”,遇到刺激就缩紧发炎。

  • 遗传因素: 研究显示,大约60%的哮喘患者有家族史。父母有哮喘,孩子患病概率会高出不少。
  • 环境诱因: 空气中的尘螨、花粉、宠物皮屑,或厨房油烟、香烟等,容易让气道敏感的人不舒服。有时候冷空气、雾霾天更容易发作。
  • 其他触发: 比如剧烈运动、过强的情绪波动、感冒等,都可能成为引发哮喘的小导火索。

比方说,有一位10岁的学生童童,家里父母都曾因哮喘去医院,平时他只要遇到操场起风、空气里飘着柳絮的天气,早上一起床就会觉得胸口憋闷。这说明,哮喘发作往往是遗传和环境夹杂作用的结果。

04 确诊哮喘要做哪些检查?

很多家长担心给孩子做“检查会不会很痛苦”?其实,现在用于哮喘诊断的主要方法大多无痛、无创,大人小孩都能接受:

检查方法 怎么做 检测作用
肺功能测试 嘴含吹嘴,大力吸气、呼气 检测气道是否受限
峰流速仪监测 家用小设备,每日自测 监测气道波动、指导用药
过敏原检测 简单皮试或抽血分析 筛查潜在致敏物

32岁的陈先生平时气喘感不明显,但运动后总感觉呼吸不畅。检查发现肺功能测试有异常,小峰流仪监测波动较大,医生结合他家族史和症状,最终判定为轻度哮喘。

Tips:常规检查越早越好,不用等到症状严重再去。

05 急救药和控制药到底怎么用?

很多患者只记得“药要随身带”,却分不清什么时候用什么药。实际上,哮喘用药讲究“分类对症”:简单说,蓝色吸入器管救急,日常控制靠激素。

药物 颜色/特征 用药场景
沙丁胺醇(支气管扩张剂) 常见为蓝色急救吸入器 突发哮喘发作时立刻使用
吸入激素 常为橙色或红色 每日定量吸入,预防复发
复方制剂 有些为紫色、灰色等 按医嘱长期控制,少数情况下做急救备用

很多实际案例表明,高达80%的病情反复都是用药方式不对:要不是急救药长期天天当保健用,要不就是遇到急性发作时手头没有蓝色吸入器。所以,别搞混,按医生交代操作来,是避免病情加重的关键。

提醒:遇到症状突然发作,优先用蓝色急救药,无法缓解要马上去急诊!

06 日常管理的5个“关键动作”

哮喘管理不能光靠药。生活中有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动作,其实对减少急性发作特别有效。如果你或家人被诊断为哮喘,不妨试试:

  • 床品每月热水清洗一次,能有效减少尘螨,降低过敏刺激。
  • 空气流通但不直吹空调,保持室内湿度适宜,有益于呼吸道健康。
  • 根据体力选择适量运动,比如散步、慢骑车,避免剧烈对抗性运动。
  • 坚持记录症状变化,用小本子或手机APP记下每天的呼吸变化、用药时间,有助于总结诱因。
  • 吸入器随身携带,避免遇到突发状况手忙脚乱。

一位18岁的学生刘勋,养成了每周检查床单被套、课间不剧烈跑跳且随身带上蓝色救急药。半年下来,他的急性发作次数从每月2-3次降到了只有1次,生活明显舒畅许多。

简单提醒:做好环境管理和用药记录,多数患者能减少发作,生活也能逐步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