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腹痛别硬扛!警惕急性胆管炎和胆囊炎的3个危险信号
01. 急性胆管炎与胆囊炎:到底怎么回事?
平常日子里,肚子闷痛有时不算什么,可如果右上腹的疼痛突然变厉害,很多人一开始可能以为只是"吃坏了肚子"或者"休息下就好"。其实,急性胆管炎和胆囊炎就像潜伏在身体里的“不速之客”,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简单来说,急性胆管炎是胆汁流通的道路(胆管)被堵住,细菌趁机入侵引发感染;胆囊炎则是装胆汁的小“储藏罐”——胆囊本身出问题、发炎。这两种急症看着像“小肚子疼”,实则都可能演变成生命危险(比如严重感染扩散或胆囊穿孔)。
疾病 | 发病部位 | 主要问题 | 威胁等级 |
---|---|---|---|
急性胆管炎 | 胆管 | 感染+堵塞 | ⚠️ 高 |
胆囊炎 | 胆囊 | 发炎+可能感染 | ⚠️ 高 |
02. 出现这些信号,赶紧看急诊!
- 胆管炎的“三联征”(出现其中任意两项都十分危险):
- 右上腹持续剧痛
- 体温>38.5℃(明显发热甚至寒战)
- 皮肤和眼白发黄(黄疸)
- 胆囊炎的特征:
饭后不久,右上腹绞痛加重,或痛感持续不缓解,常带有恶心、呕吐。
有位60岁的女士,夜里突然右上腹刀割样疼痛,睡不着觉,还发冷发热。一查发现皮肤微微泛黄,送医后诊断是急性胆管炎。要是耽误两小时,感染就可能扩散,非常危险。
03. 突发腹痛的幕后推手都有哪些?
很多人觉得“昨天还好好的,怎么忽然疼成这样?”实际上,大部分急性胆管炎或胆囊炎,都是由于胆结石“悄悄”形成,然后某一天突然堵住了胆管或胆囊出口。这种堵塞让胆汁流不出去,细菌一旦进入,就容易“乘虚而入”,造成严重感染。
风险因素 | 说明 | 风险增加倍数 |
---|---|---|
胆结石 | 80%发病与结石堵塞有关 | 增加3倍 |
细菌感染 | 堵塞后一旦感染,进展特别快 | 增加2倍 |
糖尿病、肥胖 | 这类人胆道疾病发生率高,症状常不典型 | 增加3倍 |
研究发现,没有及时处理的急性胆管炎,死亡风险最高可达20%。所以初期感觉不严重,实际可能“暗藏杀机”,不可大意。
04. 到医院后一般会怎么办?
- 腹部超声(B超):
90%以上的准确率,能直观看见胆结石、胆管扩张;几乎所有患者急诊首选这项检查。 - CT或MRCP:
如果超声看到堵塞或感染迹象,CT能进一步查明是否有并发症,MRCP可定位结石或堵塞的具体部位,医生能据此制定治疗方案。 - 血液检查:
辅助判断感染严重程度及肝脏功能情况。
检查前应如实告知医生近期的不适和既往疾病史,帮助医生作出更快诊断。
05. 一定要做手术才能恢复吗?
很多人听说“胆囊炎、胆管炎要开刀”,都会紧张。其实治疗方式分情况而定。如果是轻症,一般先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加上解痉药缓解疼痛,多数人可以逐步好转。但一旦出现化脓、持续高烧、明显黄疸、不退的剧痛等,说明病情加重,必须在24小时内采取更积极措施,否则可能导致感染性休克。
治疗方式 | 适合人群 | 治疗目的 |
---|---|---|
抗生素+解痉药 | 早期、无化脓并发症 | 控制感染和疼痛 |
ERCP(内镜取石) | 结石造成梗阻、感染明显 | 清除胆道堵塞物 |
腹腔镜手术 | 胆囊坏死、穿孔或反复发作 | 切除病变胆囊 |
06. 保护胆道系统的三招
说起来,胆道系统对身体健康很重要,日常保持小习惯,胆囊和胆管就更“省心”了。
方法 | 具体做法 | 对胆道的好处 |
---|---|---|
早餐早点吃 🍚 | 不要空腹到中午,早上8点前吃点粥、馒头、鸡蛋等 | 刺激胆囊规律收缩,防止胆汁淤积 |
控制饮食脂肪 🥗 | 日常每餐少油炸、多蔬菜,脂肪摄入建议少于50克/天 | 降低胆固醇,帮助胆汁正常流动 |
定期体检 📅 | 40岁以后,每年做一次腹部B超 | 早期发现无症状结石和小问题 |
急性胆管炎和胆囊炎,看似普通腹痛,实际背后可能是大麻烦。读懂上面这些信号和健康建议,遇到突然右上腹剧痛时,多一分警觉和行动,少一分风险。家有老人或慢性病患者时,更要把这些知识放在心里。
身体的小变化,有时真不是“小问题”。下次遇到突发腹痛时,就能做到心里有底,知道如何处理——这,就是医学科普真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