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糖尿病全攻略:识别类型与科学管理

  • 556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糖尿病全攻略:识别类型与科学管理封面图

糖尿病:从类型识别到科学管理,这份实用指南请收好

01 听说过的糖尿病,其实分三种

聊天时总有人说“我血糖高,医生说是糖尿病”,可不同人得的其实不太一样。糖尿病,按类型分成三种:1型、2型,还有妊娠糖尿病。

1型糖尿病常出现在少年儿童,原因多是胰岛(分泌胰岛素的地方)出了故障,一开始就要用胰岛素。2型糖尿病,比例最高,占了90%,多见于成年人和中老年人,和肥胖、久坐、遗传有关系,一开始可能没啥大症状。妊娠糖尿病是孕妈们偶尔遇到的问题,多数会在生完后慢慢恢复。

类型 常见人群 主要特点
1型糖尿病 儿童、青少年 必须长期胰岛素
2型糖尿病 成年人、老年人 开头容易忽略,和生活习惯关系大
妊娠糖尿病 孕期女性 大多产后好转,需监测
🔎 小知识:我国每10个成年人里,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绝大多数属于2型。

02 这些信号别忽视,糖尿病会悄悄"敲门"

糖尿病刚开始,很善于藏身。有时候偶尔多喝水、多尿、饿得快,人们容易以为是小事。其实这些被叫做“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少,是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

但也有一些“隐身”症状,比如皮肤突然变得异常痒,脚趾或手指的小伤口一直不见好、有女生私密处瘙痒,有人还会觉得视力突然模糊。

  • 大夫遇到过一位45岁男性,突然两个月瘦了6公斤,平时并不控制饮食,最终查出血糖超过12 mmol/L。
💡 别慌:有这些表现时,去测下血糖,比猜测靠谱很多。

03 为什么我会得糖尿病?看看背后的缘由

其实血糖之所以升高,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胰岛素变得不管用,叫“胰岛素抵抗”;第二,胰岛β细胞不够给力,分泌出的问题胰岛素变少了。这两样,像门卫和工厂,门卫拦不住糖分,工厂又生产不出来,结果体内血糖越积越多。

  • 遗传:有家族史的人,风险高出不少。但不是说父母有,自己一定得,只是提醒要比别人更警觉。
  • 肥胖:多见于2型糖尿病,尤其是腰腹围大的人。脂肪越多,胰岛素越难管住血糖。
  • 年龄:年龄大了,胰岛细胞维护能力下降,数据调查显示,超过40岁的人发病率快速增长。
  • 不爱动、饮食无节制:长时间守着屏幕、不规律饮食,胰岛素负担大,发展成2型的机会就大增。
📊 值得关注:如果同时有喝酒、抽烟习惯,也会额外增加糖尿病和并发症的机会。

04 科学管理,从哪些习惯开始?

说到预防,不少人马上想到忌口,其实有些做法对控制血糖特别有益。正确管理方法也远不止“别吃甜的”那么简单。

推荐食物 好处 建议吃法
全谷物(燕麦、糙米) 延缓糖分吸收 主食至少一半换成全谷杂粮
绿叶蔬菜 含多种维生素,热量低 三餐都要有,每餐约一拳头量
瘦肉/鱼/禽蛋 优质蛋白,饱腹不升糖 替换一部分主食和糖分零食
  • 运动建议:快走、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5天、每天至少30分钟,可以帮助身体“修复”胰岛素的作用。如果之前很少运动,可以先试试每次10分钟,慢慢增加。
🌱 记住:糖尿病前期的人如果积极调整生活方式,60%以上可以把高血糖拉回正常水准。

05 检查流程真不复杂,血糖检测这样做

担心自己血糖问题?其实检测完全没想象的麻烦,抓住三项指标就够:

  • 空腹血糖:清晨空腹抽血,≥7.0 mmol/L提示异常。
  • 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喝下糖水后分时段检测血糖,任何时间≥11.1 mmol/L即可诊断。
  •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近3个月平均血糖,数值在6.5%及以上,考虑诊断。
🩺 小建议:确诊后,每3~6个月复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监测是否达标。

06 药物选择&低血糖应对,小细节不能大意

不同阶段、不同体质,降糖方案选择也有所不同。

  • 口服降糖药:以二甲双胍最为常用,适合2型患者刚确诊时单独用或搭配其他药物。
  • 胰岛素注射:1型患者必须用,2型如果血糖极高或口服药效果不佳时加入胰岛素。

使用药物,低血糖要格外注意,比如突然头晕、冒冷汗、心慌,甚至手抖。这时马上吃15克糖(如3~4块方糖、一杯含糖饮料),通常10~15分钟就会好转。

🚨 实用提醒:随身备糖以及个人急救卡,不知何时就用得上。

07 血糖监测和随访,定期复查保安全

日常管理里,监测很重要。对于经常波动的患者,建议每周自测2~4次血糖。

  • 新确诊或病情不稳定:每天空腹和餐后各测一次,便于医生及时调整用药。
  • 血糖平稳后:可每周固定早晚测几次,长期观察。

复查时,记得带上血糖监测记录本。有些人怕手指疼,一直扎同一个地方,但这会影响皮肤恢复,建议轮换采血部位。

📒 别忘了:血糖仪记得定期校准,发现数值异常波动最好及时问医生。

📋 实用小提醒&日常tips

  • 🔄 糖尿病前期调整生活习惯有机会逆转。
  • 🖐️ 采血建议轮流用不同手指,防止某一处皮肤受伤反复。
  • 🏷️ 随身带糖,外出携带糖尿病急救卡——关键时刻能救命。

实话说,不少人对糖尿病谈虎色变,其实只要及时识别、管理好饮食与运动、配合个性化用药,血糖完全可以平稳控制。大部分生活照常,别被“糖尿病”这三个字吓倒,定期复查、有问题及时问专业医生,这才是聪明的做法。如果你或家人正面对这个话题,不妨多一分关注、少一点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