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咳嗽老不好?当心支气管肺炎!3个信号要警惕
小区里,小亮的妈妈最近总听见儿子的咳嗽声,夜里更厉害。隔壁阿姨说这是换季正常现象,别太紧张,可她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劲。其实,孩子咳嗽拖个不停,不只是小感冒那么简单。有些症状如果错过,可能就是支气管肺炎在作祟。说起来,这种病在小孩里面算常见,防范意识不能松懈。
01 什么是儿童支气管肺炎?
简单说,儿童支气管肺炎是一种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主要是病毒或者细菌,让支气管和肺泡都跟着发炎。别看名字挺学术,其实在儿科门诊挺常见的。根据专家统计,每五个因为发烧来看病的小孩,就有一个是支气管肺炎引起的。
这种病最大的特点是:咳嗽持续不轻,很难像小感冒那样三五天自愈,而且通常发烧比普通感冒更厉害。家里有学龄前小朋友的家长,可能会经常听到“咳咳”几天不断,有时候刚好又犯,家长可得多留心。
02 哪些症状值得家长警觉?
- 持续高烧不退: 如果体温超过39℃,而且连着三天烧不下来,不能简单当成普通感冒。有个4岁的男孩,连续高烧加咳嗽5天,家长一开始只觉得他扛不过来,等送医院才发现已经确诊为支气管肺炎。
- 呼吸急促: 婴儿正常呼吸快一些,但超过50次/分就异常了。普通的深呼吸和累了喘气不一样,这种喘会让孩子说话都费劲。
- 三凹征和嘴唇发紫: 观察孩子胸口,有没有锁骨上、肋间或剑突那里陷下去一点点(医学上叫“三凹征”),再看看嘴唇有没有发紫,脸色有没有变灰,或者整个人很萎靡。如果有这些,赶紧带去医院。
03 为什么孩子容易得支气管肺炎?
说到原因,其实和孩子自身的呼吸道“设计”有关。首先,儿童气道本来就比大人窄,同样的分泌物就更容易堵住,再加上小朋友的免疫力本来就没那么强。
况且,病毒和细菌总是趁虚而入。医学界研究发现,呼吸道合胞病毒是最常见元凶,占整个支气管肺炎的六成左右。
除了身体原因,生活环境影响也很大。比如家里有人吸烟,二手烟刺激会直接伤害孩子脆弱的呼吸道。如果春秋空气污染比较严重,或家里密闭空间空气不流通,这些地方都是“病毒细菌爱光顾的集市”。
风险因素 | 解释 |
---|---|
呼吸道较细 | 堵塞更容易发生,致病物难排出 |
免疫系统未成熟 | 应对病毒细菌能力偏弱 |
空气污染/二手烟 | 提升支气管敏感性 |
呼吸道合胞病毒 | 导致约60%支气管肺炎 |
04 检查怎么做?哪些项目最关键?
一旦出现高烧、呼吸快、三凹征这些典型信号,儿科医生会建议以下几种检查。大多数检查都不复杂,小朋友配合一下就能做完。
- 听诊肺部: 医生拿听诊器,主要听有没有“湿啰音”,有时还会让孩子多换几个体位。
- 血常规: 这一条通过抽血能看出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白细胞特别高通常提示细菌。
- 胸片: 只有医生觉得有必要才会做,绝不是每个孩子都要拍的,一般用来确认肺部范围、严重程度。
- 病原体检测: 鼻咽拭子查一查,能明确到底是哪种病毒或细菌。
05 治疗方法有哪些?
支气管肺炎的治疗得分情况。病毒性为主的,主要是退烧、止咳和雾化吸入帮助呼吸。细菌性为主,就要按医生要求使用抗生素,疗程一般需要维持7到10天。如果遇到重症,可能还需要吸氧治疗,血氧低于92%则必须住院。
类型 | 处理方式 | 治疗周期 |
---|---|---|
病毒性感染 | 退热 + 雾化吸入 + 症状缓解 | 一般7天左右 |
细菌性感染 | 按医嘱用抗生素 | 7-10天(足疗程) |
重症低氧 | 需住院,吸氧支持 | 根据恢复情况 |
06 日常护理怎么做?哪些细节最重要?
- 保持室内空气湿润: 用加湿器、勤通风,让孩子呼吸道舒适、有助排痰。
- 少量多次喂水: 帮助稀释分泌物,小朋友咳嗽多很容易口渴,少喝多次比大口猛灌更舒服。
- 拍背促进排痰: 用空心手掌从下往上轻轻拍敲,可以帮助痰液排出。
(如果不会操作,可以向儿科医生请教合适手法) - 观察用药反应: 注意是否有皮疹、腹泻等药物不良反应,一旦出现异常及时联系医生。
- 防止交叉感染: 咳嗽期间,孩子避免与其他小朋友密切接触。餐具、毛巾分开用。
07 日常预防与健康建议
好食物推荐 | 具体益处 | 建议吃法 |
---|---|---|
鸡蛋、牛奶 | 补充蛋白质,增强免疫力 | 每天早餐适量搭配 |
新鲜蔬果 | 维生素丰富,保护呼吸道黏膜 | 选择当季水果,少量多次 |
白开水 | 维持呼吸道湿润 | 每天多喝,别等渴再喝 |
- 外出戴口罩: 春冬流行季,人口密集或空气质量差时,提高防护意识。
- 勤洗手: 回家后用肥皂搓手,减少病毒传播。
- 做好疫苗接种: 流感、肺炎疫苗按时打,能大大降低重症风险。
- 通风换气: 家里每天两次开窗,保持清新空气。
孩子一旦咳嗽较长时间,不妨借这个机会重新审视下生活习惯和环境。如果出现文中讲的危险信号,就别再拖延。专业儿科的帮助,加上家庭的细心护理,往往是孩子全身心恢复的关键。健康成长,有时候确实需要一点点专业的细致和生活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