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炎别硬扛!3种类型+科学应对指南
01 支气管炎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咳不停?
深秋傍晚,一位年轻妈妈带着5岁的孩子在小区里和邻居简单寒暄,话题又扯到小孩这阵子“咳啊咳”,有时清晨起来咳得更厉害。其实,支气管炎就是支气管发生了炎症反应,让原本站岗的气道变得敏感、分泌物增加,咳嗽也就停不下来。
从专业角度来说,支气管炎分为三种类型:急性(常见于感冒后,通常由病毒或者细菌感染)、慢性(和长期烟草、空气污染等反复刺激有关),以及少见但应了解的过敏型支气管炎。大多数人其实只关心“为啥咳”,但背后的原因可能大不一样。
急性类型一般出现得突然,最初表现多为嗓子发痒、偶尔咳嗽,慢慢转为持续咳痰。
慢性支气管炎则是反反复复粘住你,往往咳嗽、咳痰一年四季都难消停,尤其早上更明显。
过敏型和环境因素息息相关,常见于有哮喘史或过敏体质的人群。
02 这些症状出现1周没好,赶紧看医生!
其实,大多数人遇到咳嗽、喉咙沙哑这类“小毛病”,往往都想着“撑两天就好了”。但支气管炎有一些明确信号,一旦遇到必须警觉:
异常症状 | 可能的指向 |
---|---|
黄绿色浓痰 | 提示细菌感染可能增加,简单病毒性感冒往往没有这种痰色变化 |
持续高热(>38℃) | 身体正在和较强病原体“作战”,普通支气管炎很少持续高烧 |
咯血/痰中带血丝 | 这是气道受到较大损伤的表现,不能大意 |
喘息声明显或呼吸困难 | 气道变窄,空气运输变得费力,尤其在老人或有基础病者身上危险性更高 |
咳嗽超过2周没明显好转 | 有转为慢性的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治疗 |
03 为什么你会反复得支气管炎?
说起来,支气管炎反复找上门,绝不只是“体质差”一句话那么简单,临床上最常见的有以下三类原因——
- 吸烟
烟雾就像气道的“砂纸”,不断刺激支气管,导致防护能力下降。一项研究数据显示,吸烟者罹患慢性支气管炎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4倍。
有位37岁的司机,烟龄十余年,咳嗽总以为是“凉气嗓”,诊断出来已是中度慢性支气管炎。 - 空气污染
PM2.5高发地区,支气管黏膜长时间浸泡在微粒中,保护层很容易被“磨损”,让细菌病毒有机可乘,尤其秋冬季污染加重时更甚。 - 免疫力低下
比如经常熬夜、压力大,或者本身有慢性病(如糖尿病)的人,气道防线容易“松动”,反复感染风险高,再小的病毒都可能让人受苦。
04 确诊要做哪些检查?痛苦吗?
很多人对“查呼吸系统”有些顾虑,尤其一听“支气管镜”,脑中浮现种种恐怖画面。其实,大部分支气管炎都不需要侵入性检查。
- 听诊 👂
医生用听诊器判断气管有没有异常音,比如“呼噜声”或者泡沫音。 - 胸部X线片 📷
检查肺部有没有其他并发症,比如肺炎、支气管扩张等情况。 - 肺功能检查 💨
这个其实就是“吹气”,用来判断气道收缩损伤程度,绝大多数人都能轻松完成。 - 痰液检查 🧬
不用担心,这就是“吐口痰”,检测有没有感染和相关病原体。 - 支气管镜
只在长期、反复症状查不明原因时才用,临床上较少常规推荐。
05 急性发作怎么治?慢性能根治吗?
治疗支气管炎,最常被问到一个问题——“能彻底好吗?”
简单来说,急性期的关键是抗感染、对症管理。慢性期则要学会和病情“和平共处”。
阶段 | 主要治疗方法 |
---|---|
急性期 |
|
慢性期 |
|
规范化治疗能够把急性发作次数减少60%左右,长期坚持治疗效果更明显。
连续吸烟的朋友,如果下定决心戒烟、配合管理,往往能让慢性症状明显减轻,有的人不常咳了,有的人甚至多年未再加重。
06 日常做好5件事,气管少发炎
除了医学治疗,生活中一些小办法可以明显减少发作风险,让呼吸道慢慢“修复”回来。这些建议也适合健康人防患未然,尤其每年秋冬换季,保护气管更要提前做功课。
- 流感、肺炎疫苗可以有效减轻冬春高发季的感染几率。
- 每天2-3次腹式呼吸练习,帮助气道更有弹性。取坐姿,手放腹部,缓慢吸气鼓肚皮,再轻轻呼气让腹部收缩。
- 家中可备空气净化器,开窗通风时挑空气质量较好时段。
- 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如柑橘、西红柿),保证鸡蛋、鱼肉等优质蛋白,帮助免疫细胞“作战”。
- 建议准备一本小本子,每天记录咳嗽、咳痰变化,帮助医生判断治疗进展。
- 正坐或仰卧,双手自然放于腹部
- 鼻吸气,缓慢鼓起肚皮(不要抬胸)
- 嘴缓慢呼气,同时收腹
- 每回练习5-10次,有助呼吸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