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坏疽:别等脚发黑了才后悔!3个信号要趁早发现
每到傍晚,热爱散步的王阿姨总觉得脚有点怪,走不久就累,还偶尔发麻。她没当回事,直到一天洗脚时才发现,小脚趾怎么暗了半个色度。其实,像王阿姨这样的糖尿病患者,足部健康是经常被忽略的“软肋”。脚的小变化,可能藏着大问题,别等严重了再着急。
什么是糖尿病性坏疽?
简单来说,糖尿病性坏疽就是高血糖持续损伤腿脚的血管和神经,让脚部慢慢失去“感觉”,血回不去、伤口不容易好,严重时脚上组织坏死,甚至变黑、变臭。必须尽快处理,否则可能面临截肢风险。
糖尿病性坏疽核心要点一览:
环节 | 影响 |
---|---|
高血糖 | 伤血管和神经,足部失去保护 |
局部供血差 | 组织无法愈合,易坏死 |
感染 | 细菌乘虚而入,伤口恶化 |
医学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15%一生中会遇到足部坏疽,如果发现不及时,重症者甚至只剩下截肢一条路。
三大危险信号,不要当“脚气”对待
- ⚠️ 信号1:脚开始麻,感觉变“钝”
本来穿着鞋没事,突然觉得鞋垫凸出或袜子打皱了,其实是脚的触觉在变差。比如一位57岁男士,习惯穿拖鞋,鞋带勒破皮都没感觉,直到家人才发现伤口不合常理的慢。 - 🕳️ 信号2:皮肤颜色变暗淡
脚趾、脚背、脚跟慢慢发灰、发紫,和正常部位明显不同,下蹲时色差更明显。有的人起初只当成旧伤,但其实是血流不畅的表现。 - 💧 信号3:伤口久不愈,“三不”征兆
伤口哪怕很小,却
👉 不疼痛
👉 不愈合
👉 不结痂
伴有脓液或异味,创口甚至渐渐扩大。这与普通磕碰完全不同,说明局部自愈能力被高血糖大大削弱。
小贴士:如果发现脚部以上情况,要尽快就医,不要自行涂药或处理,以免错过最佳时机。
三个“幕后黑手”:坏疽是怎么来的
- 高血糖损伤血管内皮
血管像“灌溉管道”,可高血糖让管道壁变脆变厚,血流不畅,小血管最先堵住。正常脚指头末梢无法获得养分,逐步“饿死”,这是坏疽的根本原因之一。 - 微循环堵塞,血液变“粘”
长期血糖高,血液像加了糖浆变稠,血细胞爱聚成团,堵住通道。医生在显微镜下检查,发现很多糖尿病足患者,小动脉已经闭塞,很难再通畅。 - 神经“报警系统”失灵
高血糖让脚部神经变“木”,感觉不到疼痛。比如一位65岁女患者,做家务不小心被热锅烫伤,只感到麻,后来脚趾竟然没法愈合。这说明,伤口早期常常被忽略,导致局部感染加重。
👩⚕️ 研究显示:我国糖尿病足患者的截肢率高达19%。多数人是由于以上三种原因造成的严重并发症。
医生用什么方法判断坏疽有多重?
如果脚上有异常,医生会根据Wagner分级法来分层判断坏疽严重程度。
分级 | 表现 |
---|---|
0级 | 皮肤未破,仅有变色或老茧 |
1级 | 表皮溃疡,未累及深部 |
2级 | 溃疡达肌层/肌腱,但无骨感染 |
3级 | 创口并发脓肿、骨髓炎 |
4级 | 部分坏疽(例如1-2个趾头) |
5级 | 全足坏疽 |
还会配合以下检查明确判断:
- 血管超声——观察血流速度及通畅度
- 细菌培养——找出感染源,指导用药
- X光或MRI——判断有没有骨头感染
这些信息帮助医生判断是否能保住脚,还是需要截肢。
坏疽后还能保住脚吗?
只要发现及时,坏疽还有逆转的可能。目前,医学上用“清创+血管重建+高压氧”这样的多环节方案,能最大限度挽救受伤部位。
- 清创
- 医生用专业工具清除死皮、脓液等坏死组织,为新生组织创造良好环境。
- 血管重建
- 对堵死的部分尝试手术或药物,让血流恢复;部分患者通过小支架手术能恢复局部循环。
- 高压氧
- 通过特殊氧舱治疗,加速伤口愈合,让健康细胞恢复活力。
小知识: 综合资料显示,72小时内积极处理,截肢风险可降低75%。如果已经发展到4-5级(坏死范围大),截肢是不得已的选择,但多数早期患者都有保肢希望。
糖尿病患者日常护脚要做到这5件事
- 每天3分钟看脚
用手摸、眼看,观察有无红、肿、破皮、渗液。家中老人可请家人帮忙。 - 血糖管理达标
按照医生指导,控制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最好能记录血糖变化。 - 定期专业修脚
不要自己用剪刀修角质和趾甲,建议找正规医疗修脚门诊。 - 戒烟控酒
烟酒可让血管收缩,进一步加重伤害。慢慢减少,越早越好。 - 选择合适的鞋袜
选宽松、透气、防滑的鞋子,袜子要干净柔软,避免勒脚。
自检流程图:
1⃣ 洗完脚后清理干净 → 2⃣ 细看/摸脚趾、脚底 → 3⃣ 发现异常立即拍照 → 4⃣ 咨询医生or到医院就诊
温馨提示:每天认真3分钟足部检查,可预防80%坏疽问题!
糖尿病并不可怕,怕的是忽视身边那些细小信号。如果脚上出现异样,不要觉得只是皮肤问题。及时关注,付出时间做足部护理和血糖管理,更能让健康生活“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