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别硬扛!急性糜烂性胃炎3大危险信号要当心
01 急性糜烂性胃炎到底是什么?
有些人把自己胃痛当作普通消化不良,但其实,有的胃痛是胃黏膜表层“擦伤”在作怪。这种病,我们叫它急性糜烂性胃炎。想象一下,皮肤摔了一跤,表面破了、红了、甚至出血,胃里的黏膜受损情况和这类似。只不过,这种“伤口”发生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
胃黏膜一旦受损,直接暴露在胃酸和消化酶面前,疼痛、出血等不适随之而来。早期可能症状不明显,但如果没及时处理,情况会变得更加复杂。
📌 小结:急性糜烂性胃炎有点类似“胃黏膜皮肤受伤”,不是普通胃胀气,必须重视。
02 哪些症状提醒你可能中招?
- 呕“咖啡色”物: 很多人突然恶心呕吐,以为只是吃坏了肚子。但若发现呕吐物里有深褐色甚至黑色颗粒(像咖啡渣),这其实是胃出血的典型信号。
🎯 案例举例:35岁的林先生,近期工作压力大,经常服用止痛药。有天半夜突然上腹剧痛,随后呕出了黑色液体,赶紧就医,结果就是急性糜烂性胃炎合并出血。 - 黑色大便: 正常粪便颜色为棕黄色。如果某天大便变成乌黑色,伴有恶臭,很可能是胃出血导致消化道里的血液排出。
🩺 案例启示:一位50岁女性,服用抗炎药后,一周内多次出现黑便。检查发现胃黏膜广泛糜烂。 - 上腹胀痛,餐后加重: 有别于普通胃部隐隐作痛,该病的疼痛多为持续性、位置较明确,多数人在饭后2小时内不适明显。有时候,还会伴随明显的食欲减退和胃胀感。
⚠️ 黑便、呕咖啡色物、餐后剧烈胃痛,都是危险信号,别轻视!
表现 | 普通胃痛 | 急性糜烂性胃炎 |
---|---|---|
呕吐物颜色 | 正常/黄色 | 深褐色/黑色 |
大便颜色 | 棕黄 | 黑色/恶臭 |
疼痛特点 | 多为间歇性 | 持续性,餐后更重 |
03 主要诱发原因有哪些?
- 止痛药(NSAIDs)长期使用: 像布洛芬、阿司匹林这样常见的药,长期服会损伤胃黏膜。研究指出,约60%的NSAIDs长期用药者不同程度出现胃黏膜损伤。
- 大量饮酒: 酒精让胃黏膜直接“糜烂”,无论白酒还是啤酒,都有这种风险。不只是偶尔喝得多,天天喝更危险。
- 严重应激(大手术/重病/外伤): 当身体遭遇剧烈打击,比如大手术或意外伤害,胃部血流减少,黏膜防护力变差,容易出问题。
- 感染和特殊体质: 幽门螺杆菌(一种胃部常见的细菌)感染,有时也可导致黏膜糜烂。此外,高龄及慢性病患者更易中招。
🔎 简单来讲,药物、酒精、极端应激是主要推手,部分特殊感染也可导致发病。
04 哪些检查手段最靠谱?
想要弄清楚胃黏膜到底是轻微受伤,还是已经出血,光凭感觉判断很难。此时,胃镜就是关键工具。它相当于给胃内做“实况录像”,医生可清楚看到每一处糜烂和出血点。
- 无痛胃镜: 现在大多数医院有无痛胃镜,检查时人几乎没有痛苦,时间也不长。
- 血常规: 能辅助判断是否因出血造成贫血。
名称 | 主要用途 |
---|---|
胃镜 | 直视胃黏膜损伤、判断范围及严重程度 |
无痛胃镜 | 舒适度高,不影响诊断准确性 |
血常规 | 检测贫血或出血情况 |
✨ 有明显消化道出血,建议尽早去正规医院做胃镜诊断。
05 如何科学地治疗?
对付急性糜烂性胃炎,抑酸药(PPI)是首选,能快速降低胃酸,帮助黏膜修复。辅助加用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效果更佳。遇到出血,医生会采用止血药物,重症者甚至需要内镜下止血处理。
常见治疗组合📝
- PPI: 例如泮托拉唑,减少胃酸分泌。
- 黏膜保护剂: 比如硫糖铝,形成保护层。
- 止血药物: 明显出血时加用。
💡 药物治疗需遵医嘱,用药期间出现不适,如腹泻、头痛要医学复诊。
06 用药后不舒服怎么办?
部分人用抑酸药(PPI)后会出现腹泻或头痛。这种现象大多是短时反应,一般几天后可自行缓解。在无法耐受或症状持续时,应及时与医生联系,不要自行停药换药。
🌿 一位40岁的男性朋友,用药后短期轻微腹泻,调整服药时间和饮食,几天后自行缓解。
反应类型 | 处理建议 |
---|---|
轻度头痛 | 睡眠充足,补充水分,必要时调整用药时间 |
腹泻 | 调整饮食,注意补水,症状加重时及时就诊 |
🩹 服药期间如出现不适且自行无法缓解,请及时复诊,切勿随意停药。
07 康复期饮食怎么安排?
胃黏膜修复期,最好分阶段饮食。头3天推荐清淡流质,随后逐步过渡到半流质和软食,少量多餐最合适。
饮食阶段 | 食物清单 | 食用建议 |
---|---|---|
流质期(3天内) | 米汤、藕粉、蛋羹、淡豆浆 | 温热易消化,每餐少量 |
半流质阶段 | 软面条、肉末粥、蛋花汤 | 细软适口,不放刺激调料 |
软食阶段 | 煮土豆、蒸蛋羹、胡萝卜泥 | 继续保持温软,少量渐进 |
🥣 康复期饮食,多用温热、细软和易消化的食材,少量多次,耐心慢慢恢复。
参考文献
- Kwok, C. S., Arthur, A. K., Anibueze, C. I., Singh, S., Cavallazzi, R., Loke, Y. K. (2011).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and Risk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Drug Safety, 34(10), 805-822. https://doi.org/10.2165/11592030-000000000-00000
- Laine, L. (2001). Approaches to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 use in the high-risk patient. Gastroenterology, 120(3), 594-606. https://doi.org/10.1053/gast.2001.22105
- Barkun, A., Almadi, M., Kuipers, E.J., et al. (2019). Management of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Lancet, 393(10177), 1701-1716.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8)32517-0
- Malfertheiner, P., Megraud, F., O’Morain, C. A., et al. (2017). Manage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the Maastricht V/Florence Consensus Report. Gut, 66(1), 6-30. https://doi.org/10.1136/gutjnl-2016-312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