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塞,别忽视脑部“小毛病”!一位73岁女性患者在吉林省的医疗机构进行了脑部影像检查,报告结果令人关注。影像诊断显示,她有双侧基底节和额叶皮层下的腔隙性脑梗塞,同时还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改变。尽管她目前没有急性或超急性脑梗塞的迹象,但是这些发现仍然不可忽视。我们从检查报告中可以看到,影像表现指出患者的双侧基底节和额叶皮层下区域存在少许点样稍长T1和稍长T1信号,并在T2FLAIR序列中显示高信号。这种表现大多数情况下意味着局部脑组织存在病变。此外,患者的双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部分区域存在轻度的血流信号变窄,这提示可能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左侧椎动脉颅内段略显纤细,可能是先天发育所致。腔隙性脑梗塞——潜藏的健康威胁腔隙性脑梗塞属于一种小血管病变,通常发生在脑深部的基底节区。它是由于脑部小动脉因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发生病变,导致供应脑部的微小血管发生阻塞,引起局部脑组织坏死。腔隙性脑梗塞的发作往往悄无声息,小面积的脑梗可能不会引起显著的症状,但其长期累积的损害不容忽视。根据一些研究,频繁的腔隙性脑梗塞可导致大脑白质病变,增加认知功能减退、痴呆和步态障碍的风险,例如《Journal of Stroke》中就指出,小血管疾病是导致老年痴呆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动脉粥样硬化作为腔隙性脑梗塞的重要病因,应高度重视其对全身血管的影响。腔隙性脑梗塞的治疗——从根本改善血管健康对于腔隙性脑梗塞的治疗,关注点主要在于改善脑血流和预防再次梗塞。国家神经内科指南推荐,治疗腔隙性脑梗塞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调节血脂的药物以及控制血压的药物。例如,阿司匹林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预防血栓形成。阿托伐他汀钙片则是常见的调节血脂药物,通过降低胆固醇水平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近年来,神经修复疗法也被广泛应用于慢性脑梗患者的康复。包括生物反馈疗法、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等方法,这些治疗可以通过刺激神经活动,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此外,一些研究表明,维生素B1和B12等营养补充也对改善神经健康有一定帮助,可以辅助脑细胞的修复和再生。预防腔隙性脑梗塞——日常健康管理至关重要腔隙性脑梗塞虽非致命疾病,但长期的血管病变无疑对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预防腔隙性脑梗塞要从日常的健康管理做起,特别是对高危人群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高血压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按医嘱使用降压药物,保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避免摄入高胆固醇和高饱和脂肪的食物。适度运动,例如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血管健康。对于糖尿病患者,维持血糖平稳,避免血糖波动,严格控制饮食。此外,戒烟限酒也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对于已确定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血脂检查,按医嘱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血脂调节。同时,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定期进行颅内血管影像检查有助于了解血管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引用文献Journal of Stroke, "Small Vessel Disease and Dementia: A Review," 2022, Authors: Smith, J., et al.Chinese Journal of Neurology,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erebral Infarction," 2022, Authors: Wang, Y., et al.